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5月31日

停下來,一杯咖啡




< sugar counter,flower >


我還是不喜歡卡布奇諾系列咖啡飲品,對牛奶累了。
多倫多不大,街道沒有什麼起伏,沒有基隆河切過城市,所以整個市中心用騎單車代步很方便,不用上橋。這裡冬天很長,除了實在太冷,咖啡店的門都是打開的,除非七、八月太熱,要開冷氣才會關門。我喜歡開著門的咖啡店,距離感拉近,除此之外,這裡的咖啡店店外頭都喜歡放椅子,所以,店就有一種延伸感。在市區裡騎單車,累了就找一家咖啡店,坐下來,喝一杯咖啡。
但是,這杯咖啡往往得不到太多的驚喜感。因為這裡的咖啡店,用以espresso的豆子,都從大同小異的烘焙廠批來賣,我往往只能感覺到牛奶的不同,無法有豆子給我的激動。而豆子往往味道注重在甜、核果、巧克力這些中深焙很容易彰顯的風味,很難找到舒服的酸或者點綴的酸。
今早,花了一些時間,做了台灣咖啡店的功課,回去之後,要從北到南喝一遍。發現幾家的理念,自己非常非常喜歡。也更覺得相較於多倫多,台灣的咖啡店要來的趣味多了。因為大多都是店家自己烘焙豆子,自己調綜合豆,就算大家都知道怎麼打出綿密的奶泡,我還是可以在除了牛奶之外,得到咖啡豆本身味道的衝擊。這是我期待的。
開始找那些歷年WBC冠軍的部落格來讀,想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改變,正在做什麼實驗。以前沒辦法想像北美的咖啡市場,現在已經清清楚楚的描繪出來了,看起他們的心得與想法也不會那麼難懂。真的很喜歡Handsome coffee的感覺,但是沒有要去LA。
台灣市場小,barista沒有機會一天做客人的飲料就做200杯來練習,不過,市場小,才可以有那麼多玩樂存在,對我來說,咖啡是拿來玩的,拿來變的,拿來不斷遇見想像之外的開心。為什麼那麼想回家,很大原因是工作地方並沒有咖啡專業,我的老闆雖然得過加拿大全國2005咖啡大師賽第四名的頭銜,但是那只是他想獲得營業額的工具手段,不是由於他對咖啡有熱情。感性的人,做事情都從感性出發,如果只是為營利而產生的店家,最讓人不適了。而那種店家,也創造不出什麼來。
當初離開星巴克,就是客人跟我說,他覺得豆子的味道怪怪的,但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也什麼都不能改變,我不懂,我只當個小螺絲,意義在哪裡。現在實在很想烘豆子跟泡syphon。




其實就是這麼愉悅的一件事,在咖啡機旁泡咖啡,出飲料跟客人聊幾句。記得客人的習慣,記得他的喜好,問問他好不好。用咖啡跟你聊天,因為對咖啡的專業,可以用那杯咖啡的味道跟你對話。不只製作這杯飲料時做變化,在生豆挑選時、在烘豆時,也可以因為季節的不同,節氣的改變,來調整風味。其實就是這麼愉悅的一件事。



星巴克教大家在家裡泡咖啡有四個要素要掌握,粉粗細(研磨度)、時間、比例(咖啡豆與水)、水溫(溫度),我應該沒記錯。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也說了要泡出一杯好咖啡要掌握六點,對的水與咖啡豆比例、正確的研磨度與其對應正確萃取時間、水溫、適合的萃取方式、品質好的水、選對濾紙(因為他在講brew),英翻中的不是很好,他其實每個點裡面還有細項。但是我要說的是,第一次接觸到星巴克那幾點的時候,公司是有「標準」,10g豆子對180cc的水這種標準。而美國一直有層出不窮不同的居家調理咖啡的器具誕生,utube上面很多影片在教大家怎麼用那些器具,而教學影片裡面,就會告訴你要用幾克豆子,要磨什麼粗細度,要用多少水等等。但是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去湖畔工作,都被打破了。當然還是這些變因在那裡兜圈子,但是,沒有「標準」,因為豆子每天都在變,我們的味覺的時時刻刻不同,每天心情、天氣也都不同。一個有資格「販售」咖啡的barista,應該是要用自己專業來判斷這些變因,之後決定,然後呈現那杯咖啡。這都是郎叔教我的,所以在湖畔工作的日子,把很多咖啡的「標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結果現在在這裡工作,他們對待咖啡,就是要「標準化」,我覺得好傻。也覺得自己在做很蠢的事。

現在工作的咖啡店,形象有點介於星巴克還有台灣早餐店。要快,但是要獨特,獨特的好像只專屬於「你」這個客人的轉角咖啡店。一天營業時間12小時,賣大約250杯咖啡(espresso-based drink only),尖峰時間在早上,所以有150杯應該集中在5個小時賣出,一台雙頭的義式機,一台自動定量定時的mazzer kony磨豆機,兩個人,一個平台(收錢與拿飲料是在同一張桌面),怎麼執行呢?一個是主要的barista,一個是assistant,以下以A和B代替。
B負責蒸牛奶(一次只蒸一杯的量,因為要拉花還有奶泡的量正確度)與倒牛奶到杯子裡並拉花。A負責點單、填粉、上把手、準備杯子(有要加風味糖漿要先加好)、幫B準備牛奶(牛奶有不同選擇,要從冰箱拿到檯面上,B直接倒到鋼杯裡就蒸)、把完成的shot倒到杯子裡(在B牛奶蒸好要倒牛奶以前)、跟客人結帳、有點點心還要裝袋或裝盤。在喘息空檔洗杯子,烤可頌,整理自助調理吧台,注意外場有沒有客人沒把杯子放在回收區,補牛奶、補杯子、補豆子、擦桌子抱持乾淨等。
因為排隊不會排到那種沒有停止的一刻,所以兩個人是應付得來的。有時候B還會一邊做甜點,意思是做一做就來做咖啡再回去完成做甜點的事。A有沒有要做很多事?!所以A的動作要很快,眼睛手耳朵,身上每一個感官都要打超開的。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我想我應該是最好的助手了,僅次於那位日本女孩店長。有時候除了牛奶拿出來之外,甚至還要幫barista倒好冰牛奶在鋼杯裡,讓他直接蒸。barista要做的就只有蒸牛奶跟拉花,如果是老闆就是還有盡情跟客人聊天。這就是快速早餐店的咖啡店。
天曉得星巴巴夥伴你們知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在學怎麼當一個助手,他跟我說barista跟助手就是在跳舞,你一進我就要退,彼此的默契要很好,而且有一樣的目標,就是快速準確做完所有客人的飲料,好像在打電動,要把每個人都殺掉那種感覺。我認為所有的星巴克一定都可以做到,只是默契與尊重度。因為助手就是助手,他不能篡位,所以他就要一直去想任何動作,是幫助barista更快速,更舒服的方式。而我知道老闆經營這家咖啡店的絕招就是「聊天」,他有時候在說話根本就是上演脫口秀,他就在舞台上,雖然對咖啡沒有熱情,可是他就是提供一個轉角的場域,讓每天生活乏味的人多一點不同與歡笑。所以我會做很多事,就只為了讓老闆可以更自己的講話。蠻喜歡這種工作模式的。只是很不專業,因為填壓的人竟然不是barista。不過這種人力配置的方式,真的省很大。

唉,反正,很想離開這種既定方式的工作環境了。我想喝單品。




2012年5月27日

來這裡遇見的咖啡店


在這裡,咖啡需求很大。所以除了星巴克之外,也有其他不太大的連鎖咖啡店(對咖啡有一定程度挑剔,以及店裡會一直推人去參加WBC比賽,也會一直增進latte art或任何正在流行沖泡方式的咖啡店,不是那種只會賣regular coffee的連鎖咖啡店),會稱它indie chain coffee shop。例如在芝加哥、LA都有的intelligentsia,只在加拿大渥太華的bridgehead,只在多倫多的darkhorse、crema。而我很喜歡到這類型咖啡店光顧。不清楚是不是每家都會有企圖心想要做全北美,甚至像星巴克全世界,可是不可否認的在北美各大城市裡,都有數不清的這些擁有3~5家分店的咖啡連鎖體系。而其中供應鏈的方式都很相似,我就拿我熟悉跟我喝過的這幾家來舉例,較大的會有自己的烘焙廠,自己包辦烘焙與培訓還有自家店的銷售,以及供應其他小型咖啡店的綜合豆(intelligentsia),較小(crema)的則另外跟專門的烘焙廠進貨(ontario的detour)或跟大連鎖進貨(intelligentsia),而部分烘焙廠是只單做烘焙,只做大量烘焙的出口,自己不另設店面,但是有自己的品牌,至於品牌的通路,就是其他小型的咖啡館。而更小型indie coffee shop(例如之前有一篇提到在montreal穿很好看圍裙的那家),就是迸出一個去參加過訓練的barista,把店裡裝潢、機器挑好,找綜合豆來源(例如上述的純烘豆廠或大型indie chain)。而上述這些咖啡店,基本上長相就是,黑板為menu,一台美麗的espresso machine,基本上可以的話,就聘請長得很有個性會打扮的barista,個人魅力越強大越好,一些甜死人不償命的甜點、可頌等,還有不可或缺的regular coffee以及suger counter。你說,這基本模樣,不就是星巴克嗎?到底誰是老祖母?應該是星巴克攛起的那個年代美國境內蹦迸出的咖啡店,所營造的。




提到這裡遇見的咖啡店,一成不變得這種點餐方式,當然有人就會覺得無聊,想要改變。
Kyle Glanville 是美國2008的barista大賽冠軍,他也在得到冠軍之後,就被派去沒有咖啡文化的LA開店,他擁有完全的權力去構思他想怎麼玩,於是他開了VENICE Intelligentsia 






這個影片有幾個系列。讓你看清楚這男的長什麼樣。
接下來這個影片,是他在說,他開venice的構想經過。影片有點長,所以我直接把他講的內容解釋了一些在下面。


Nordic Barista Cup Talks - Kyle Glanville: Evolving As You Grow


演講中,他提到那一成不變,高掛在那的menu,你從來不用考慮就點的latte、cappuccino等,他想要的是與客人的溝通,了解之後的點出一杯飲料,所以他從整家店的擺設裝潢就開始改變。希望提高客人點餐的障礙,讓他們一定得跟barista講到話。不知道店面實際運作是什麼模樣,但是當一家店那麼大,有四座espresso machine,我實在有點懷疑這樣理想化的美,會如何實現。但是,讓客人在點餐的過程中,是有學習跟體驗的,確實是一件相當讓人興奮的事情。因為你知道,客人在你的引導之下,為自己的味覺,可能就要展開從所未見的刺激,就算客人不一定會喜歡他嘗新點到的肯亞,但他心理已經埋下了一個種子,「哦,有這樣的咖啡」。除此之外,當來過一次以上的客人,在店內遇見另外一個第一次來的客人,舊客會引導新客人,這樣你也會知道,這個舊客人,在日常生活中說不定也會引導他的朋友。這樣,自己想要做的不一樣的咖啡,市場也會因此有擴大的機會。因為整體咖啡店的規模大,所以要跟客人做到更深入的交談可能不是很容易。他另外也做了一個"SLOW BAR",完全給Barista做發展,自己設計menu與擺設,一張長桌四張椅子,四個客人跟自己,更多的交談就可以開始。


除此之外,提到客人提問時,barista要如何「專業」的應答,教育訓練就非常重要。他們的教育訓練不是只想訓練出像星巴克那種"coffee maker",能夠制式化做咖啡的人全世界成千上萬,他的教育訓練旅程,會讓你從無到有,學習有文化內容的咖啡,而且學的更多,你的薪水也會上提,讓你有繼續學習的動來好彌補你對咖啡文化熱情的不足。


很喜歡這個人的觀念,很實在,很商業。最後問與答,學生問他wifi在咖啡店的問題。他說他把伺服器放老遠,訊號之微弱,勉強收收信,但是他還是有提供wifi,因為不提供wifi的咖啡店好像希特勒,會被人攻訐。


這家店2009年就開了。而今年在LA有另外一家具名的咖啡店Handsome Coffee Roasters,這家是三位資歷豐富的咖啡人開的店,也可以說是intelligentsia出走的人,我沒有去研究他們出走的原因與報導,但既然這家咖啡店把"roasters"加註在店名上,一定表示他們想要做不同的烘豆程度,還有店內座位也沒有那麼多,他們或許要走的,並不是大眾。放一個他們非常趣味的廣告影片。






=以下,Polly碎碎念=


很想去LA!!吶喊!!


其實,這些咖啡店有一種訴求,我提供好咖啡,我也有權力選擇「好客人」, 不是我的客人,我寧願不要。以前的我,常在想開一家咖啡店要怎麼滿足不同的客人,好讓我的營收提高,可是我前老闆說,欣賞我的人就會知道我的沙拉有多好吃。而我在想,我要去哪裡找欣賞你的人,讓我營收提高。所以,這些咖啡店,都把「風格」做的非常強烈,就怕你找不到我,一旦你找到我了,你一定會好雀躍,有這家店在符合你的「風格」。


東方還是習慣把客人放的很高,其實來這裡快一年的服務業,我現在的老闆也是「挑客人」,不是他的客人他一眼都不看。我們總認為客人永遠是對的,是嘛?應該改成「客人永遠都需要被教育」,被教育什麼?被教育「尊重」,店家一手打造出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用心,尤其是menu的誕生,絕對是經過了好一番的試驗與討論。如果連menu都不懂得尊重,真的不用提了。當個好店家,也當個好客人。


前年冬天,被郎叔叫去水岸工作了兩個禮拜,那兩個禮拜,對賣咖啡有一些受挫跟鼓勵。不曾提起,可是自己從沒忘記過。鼓勵是,真的遇見了兩組客人,因為喝了水岸的syphon深深的驚訝,在水岸會在沒有客人的下午,遇見專門來喝咖啡的客人,自己也有時間跟他們多講幾句,他們也都是有禮貌的客人,願意聽你說話,聽你說完了,他們慢慢提出他們的疑問。咖啡的世界很大,而且一直都在變,自己的資訊永遠都吸收不完,跟客人之間的互動,應該是存在著彼此學習跟了解,不是我是店家代表懂得就一定比較多,我只是比較懂店家要說的,比較懂我的老闆,當我老闆的媒介跟你們說他的故事,然後大家一起遇見更大的咖啡世界。受挫是,第一印象的毀壞,很多人見到我的第一印象,好像都覺得我很孩子氣,不太可能說的出什麼值得聽的話,所以去水岸還蠻被水岸熟客抨擊的,不過也因此,學到更多。是好事。


會那麼喜歡kyle的那些話語,是自己一直都無法割捨跟客人互動的那種美妙。也知道為什麼現在那麼對眼前生活提不起勁,因為我實在太不認同我所工作的這家咖啡店,8成的所作所為了。我覺得我是共犯。


台灣天氣熱,但是星巴克還是開了那麼多家,嘉義甚是熱,最近聽說又要新開一家。我想,大家對星巴克的需求,咖啡或許已經到了其次,而是台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攀升的速度有點級數成長中了。一個需求一直成長的環境,就代表針對這個需求的改變會一直動盪。所以,怎麼能說台灣沒有咖啡的市場呢?


<venice intelligentsia | photo by Casa BRUTUS > 




...講的好雜亂,歡迎問與答...



2012年5月25日

想家 原因


當厭倦日常生活,就找點不一樣的。
當一種情緒一直襲擊而來,就該整理歸納,原因到底是什麼。

想家原因到底是什麼

=自私又冷漠的多倫多同事=
除了沒朋友之外,感到無聊最大點是,工作的挑戰性有點減弱了。雖然語言還是挑戰,但是就覺得有點無聊了起來。所以,要有新的員工進駐,比較有趣。不過工作的地方,基本上人都蠻冷漠的。
想到,很多外國人到台灣,都會說台灣好熱情好熱情,我心裡想,如果我今天在台灣,外國人來打工度假,他是我的同事,我會怎麼做,我想我一定會超級興奮告訴他可以去哪裡玩,一定要去哪裡,甚至投緣的話,就一起去,然後不在乎他中文多不輪轉,因為人家就是來體驗的,中文本來就不是他的母語。這時候,就覺得,媽壓,我真的好熱情,我是台灣人。而難怪之前去過澳洲或紐西蘭的打工度假人,一直嫌棄多倫多,說多倫多的人真的非常冷漠,我那時候根本無從比較,所以也不懂。不過現在過了這些日子,多了兩個加拿大同事,我想我越來越了解「冷漠」的意思了。他們真的很冷漠,而且還挺不屑我的英文程度,也某程度瞧不起亞洲人,有時候,感受到這種眼光,真的挺難受的,再加上想家,實在很想落淚。不過,自己知道自己缺點在哪,努力改進就好了。(自己講完安慰自己實在很蠢)。雖然說,出社會本來大家就都自己顧自己,可是這裡的人,我想他們不管是學生還是社會人都相當自私,我不喜歡加拿大同事,跟他們共事好累,他們都很容易相當自我中心瘋狂抱怨任何事情(我都沒錯,都別人的錯),都要一直cover他們,他們從不做份外的事,只顧自己,我喜歡日本同事多很多很多倍。雖然我只遇到三個加拿大同事,但是他們真的都非常懶惰與偷懶,但好處是,他們都非常誠實、不取巧,這應該是台灣人比較沒有的。

他們總是表面著,當你把how are you掛在嘴邊,不在意的問候著,有意思嗎?他根本不在乎你到底好不好阿。總覺得,工作地方兩個日本人,很想留在這,是因為他們也喜歡與享受這種若有似無的人際關係。對我來說,酒肉朋友的存在是一種莫名虛偽的浪費。
如果我開一家店了,我不想要我跟我很喜歡與熟識的客人,就只是coffee relationship,朋友就朋友,客人就客人,可以在朋友裡面分很多種,但沒辦法跟客人偽裝朋友相處,頂多有很好的客人,潔癖到對關係都很潔癖。不喜歡我的老闆,都讓客人以為他們是他的朋友,其實他們都只是老闆的客人,永遠都不會是朋友,他分的清清楚楚的。再怎麼樣,都要收你的錢。

說到自私的同事,就想起可愛的湖畔。
現在中正大學的鳳凰大道一定美呆了。湖畔大夥畢業了,覺得好可怕,因為親愛的工讀生,不是才大一還是大二嗎?怎麼已經畢業了。而在湖畔,很多快樂就是由這些工讀生營造起來的吧。我想,我在系上的同學,真很要好的就一個,其他都是湖畔的朋友了,優秀工讀生與正職partners!這麼快樂,沒有人際關係惱人問題的單純工作環境,可能湖畔咖啡是第一名了。當初,有點膩了湖畔的工作,也是引領期盼著新工讀生的加入阿。所以工讀生佔比高的餐飲業才會比其他辦公室工作,要來得容易快樂多了。

還有曾經的嘉義星巴克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大一的時候,凱西還有阿里莎莎帶給我吃的冬至湯圓,大一的自己真是想台北想瘋了。還有嘉基門市會議的食物與大笑,ktv麗莎瘋狂的飲酒,無數免費的門市聚餐。嘉義的星巴克真是太溫暖了。

=語言、文化=
語言終究不是最熟悉的,他們的文化背景,我從小又不在這長大,很多他們習以為常的笑話或地點,我根本無頭緒,加上我老闆是同性戀,有很專屬男同性戀的活動,真的是超沒頭緒那些名詞是什麼的。但是無論如何,還是可以藉由看當地報紙還有每週出刊的免費時事新聞報紙更新自己的所知,或者是最殘酷的,用時間換許囉。像現在跟當初來比起來,是多聽的懂他們講當地的事情很多了。不過,喜歡談戀愛的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找一個人在一起。很多移民的中國人看到台灣打工度假的女生,都會說:「啊呀怎麼不找個洋人嫁了,過來這邊生活,快活的呢!」我又不是大陸人,台灣比你們快活很多,我不用搖尾乞憐加拿大。

=生活圈=
就是朋友與家人了。無生活圈的日子,無手機的日子,其實,真的多了很多「聯繫自己」的時間,以前可能就傳簡訊,找朋友瞎混過去了,可是在這,時差的緣故,不是說要找就找的到,往往,就是自己與自己了,自己與自己的文字對話,自己與自己過去的檢討,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其實。

解決方法


=提醒自己保持半觀光客心態=
所以去了動物園,一開始的兩小時確實是處處驚奇,不過太大走太多路,到後來幾小時,也懶得拍照了。而去一些當地辦的活動,也已經有點覺得,不過就是這些活動了。心裡想的,都是少了分享,趣味真的減低很多。快樂真的要大家一起,不然,弱掉了。

=找新地方去旅行=
因為居住在國外,其實只要幾小時車程,就可以又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展開另外一個陌生的探險。計畫六月底去芝加哥,回來熬兩個月就可以去紐約,之後就回家了,快活。

=認識新朋友=
工作的地方最近請了一個日本女孩,覺得很開心,可以認識新朋友,至少上班搭檔不會再是懶惰的加拿大人了。而且同是亞洲人,真的比較親切,不過我可能跟韓國人與中國人就不一定親切的起來。


想完了原因,也沒有比較喜歡與想留在這裡。

你喜歡多倫多嗎?真的,還好。


2012年5月17日

融入一個新環境要多久的時間



今日,難得一週一日的休假日,我哪裡都不想去,只想在安靜的房間,早上喝咖啡,下午喝啤酒,寫一些字,看一些書,跟朋友不用擔心時間的skype,度過這樣的休假,以前在台灣,絕不可能是這樣過休假日的。


照片是去年秋天,落葉滿地,現在春天了,花都開了,綠葉都出來了。


融入一個新環境要多久的時間?


一樣在異鄉東京念研究所的友人,因為聽到我哭夭想回家,就傳了一個pdf檔,是一小篇文章,作者是「中古小姐」提到自己當初剛到日本時的孤獨徬徨。其實,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如果度過了現在,再過半年,我可能也不會那麼想家了。文章裡提到「語言隔閡」、「文化差異」、「生活經驗」。其實,就是這些了,會讓一個人眷戀還有熟悉的。因為我只會待一年,一年時間其實很短,居住半年才開始真的認識當地,融入當地生活,看到有的沒的不會那麼大驚小怪,menu也都不會再看不懂,也不再在意對方不屑妳華人臉孔。但是,熟了這些表面的,想要更深入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只剩下半年了,剩下半年可以認識什麼呢?時間這樣夠嗎?所以,深深陷入這裡生活的人,要回台灣時就會非常非常的不捨。


老闆不在意我的存在,老闆關心人都只是做作樣子的,所以跟老闆一起上班,自己只是貢獻勞力的一個螺絲,所以也不可能跟老闆聊天,老闆只會自己自顧自的一直用手機,然後遇到他在意的生意面事情,會停下來仔細跟你講解,希望你所做的是符合他的要求。老闆很情緒化,當他想要速度快時,要跟上他的節奏,當他心情不好,一句話都不會跟妳說。因為我很嫩,而且我只會待短暫的時間,其他的員工都把跟老闆的班推給我上,我一週有4天都要跟老闆上班,發現,跟老闆上班是讓我覺得那麼無聊很大的因素。店裡另外有一個對咖啡充滿熱忱大學畢業生,跟他上班,就可以聊很多咖啡的事情,他會用他懂得法文還有義大利文跟我解釋一些名詞意義(因為很多咖啡名詞都從這兩個語言來),還有很多種種零星的文化差異故事。有沒有人說話,真的佔無不無聊很關鍵的因素。


老闆和客人的聊天會提到一些他們當地人才知道的名詞,當遇到那些名詞我真的很沒輒,沒辦法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比如在台北,兩個人在聊某個政治家或當地地下樂團,或那家很多年的小吃攤,一個剛到台北的外國人,怎麼可能會知道這些背後的故事阿。所以,融入一個新環境要多久的時間,如果同樣的語言,例如加拿大人到美國去,我想2~3年就非常綽綽有餘了,像我當初台北到嘉義,說老實話,我也是大三才開始認識到嘉義很故事的那一面,而要認識那些了,自己跟當地的情感才會更堅固的累積起來。在多倫多,我累積起來的情感,都是我自己個人主觀認知的那些記憶,當地的故事,可能在我心裡並不上演的豐富。


當真的融入了當地的環境,要把自己伸展開來才是容易與愜意的。我想,任何人在不熟悉的環境,下意識的絕對是武裝自己,隱藏自己,不希望自己受傷害。所以,在這裡的同事,其實都不真的認識我。我也沒辦法讓他們多認識自己了。


雖然融入異鄉要花這些時間。可是,正因為一開始的時間是被切隔成「自己」與「外界」,雖然自己就走在多倫多的街頭,可是那些上演的每日社會新聞或者政治動盪,自己都不了解,所以,自己根本沒有融入這個社會的生存著。也正因如此,自己獲得了很多與「自己」的時間。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對了解自己的幫助很大很大。當人被逼到一個地步,真的會逼出很多美好,只要你是一直保持積極與樂觀的態度的生活。


中古小姐那篇文章的最後,說因為愛才與這個城市產生連結。就是情感的依賴與產生,當你對這個城市的心防卸下了,會把自己表現出來,會更容易擁抱不曾接受的,而不經意的,自己的感情就傾注下去了。因為我是很慢熟的人,一年對我來說根本不夠。但一些人,一年很夠,他們對紐西蘭對澳洲已經無法割捨了。但一年的打工度假,對我來說很剛好,因為我也不想留戀那麼多,我只想體驗與吸收。


融入一個新環境要多久的時間。或者說,曾經讓自己融入新環境過嗎?我指的是另外一個,居住地。因為自己在嘉義的日子,真的讓自己改變了一些,而自己也很慶幸有去嘉義的那幾年,回到台北的生活,想要把所有身邊以為台北等於台灣,台灣等於台北的人拉出那個駑頓的思維。台灣人沒有國際觀,台灣人甚至都不認識台灣,因為台北天龍國好嚴重呢。




雖然我也曾經是那樣的「台北人」,在17歲的時候,演到最烈。不過,我現在也是了解,當初去西班牙的表姊為什麼一回台北,就奔到台東阿嬤家的想望了。現在一直在想的是,回到台灣,嘉義台南高雄台東花蓮,我又要來台灣環半島了,出國前走一遭,回國後走一遭。







2012年5月14日

我每天在做的事情


其實之前有打過一篇講工作的地方了,可是照片很不清楚,今天早上閒閒就來拍了一些照片。這是全貌,店內一共六張桌子,前面一個門,另外一邊一個門,外帶的客人很多,所以常常都會排一長條,忙碌的時候,都站到門外去了。多倫多很多地方都是沒有冷氣的,夏天就只靠門打開來通風,以及室內風扇轉轉轉就搞定了。
即將用中文爆老闆的料,還放在網路上,這樣好嗎。可是這就是我每天在做的事情,我現在一週上六天班,但有幾天工時很短,所以一整週也差不多40小時而已。



老闆不是那種設計的人,是那種講求一切便宜至上的省錢人,所以店裡是幾乎無裝潢,但是看起來挺舒服就是。這是點心櫃,幾乎九成的東西都是店裡自己做的,低成本高利潤的點心,這裡咖啡店的甜點跟台灣最大的差異,就是「常溫」,台灣多半都一定會有一個冷藏的蛋糕櫃,可是這裡咖啡店都是常溫點心,scones,biscotti,butter tart,pecan pie(他們好愛pecan或date做成的甜點,pecan是大核桃,date是棗子,我很不喜歡棗子的味道,而且長得很像蟑螂...)square(長成方形的甜點都一律叫square)triangle(長的三角形就這樣叫了)brownie,banana loaf,muffin,croissant(這裡的可頌應該是讓我非常驚訝的一個產品,因為真的一層一層,又脆又香,真的是要法式才是無敵!)cookies,carrot cake(很討厭紅蘿蔔的我,看到紅蘿蔔蛋糕很卻步,但是這裡也很喜歡吃這個)


那台咖啡機真的是一台超級無敵老古董,但是客人都會被「金色」騙,想當初在湖畔,客人也是一直被那台elektra騙,我真的很不喜歡這種虛無飄渺表面的噓張聲勢,那台機器實在有點該退休了,裡面管線的水以及管線本身都病了,而馬達大概比台灣騎20年的50cc機車都還要老的感覺,哭通哭通的轉不起來,還有義式風格沖煮頭的老銅片也是很可怕的髒,我想接觸過郎叔對乾淨的挑剔程度,走到哪裡看了都很不順眼。


吧台的內部,空間很小,所以一次只能兩個人上班,超過兩個人,空間就在跟你抗議了。


sugar counter,brown sugar好甜,白砂糖好精製,很多人喜好代糖。很多人也喜好肉桂粉跟巧克力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人因為不想把拉花攪爛,就會先拿杯子去加這些,在把杯子拿回來淋上espresso,還有大家都喜歡的拉花。做好的外帶飲料都是不蓋蓋子的,因為他們都要加這些有的沒的。所以蓋子都自己再蓋吧。


牆上掛了很多老闆自己的名字,就是XX獎狀,XX證明,就像台灣小吃店或夜市小吃攤,有很多都會放美鳳有約的合照那種心態,而很多客人也真的是照單全收,我真的很不相信這種,因為自己有嘴巴,怎麼不相信自己就好。好像看到那張獎狀,就會覺得不好喝,或是還好好喝都變好喝了。


後頭牆上疊高高的杯子們,老闆用保麗龍的外帶杯,保麗龍好薄,但是比較不會燙手,這樣就不用在杯子外面腰部再加一層holder(就是那個紙的讓你手不燙的東西),但是保麗龍很薄,所以裝滿快500cc的熱飲,其實我覺得拿起來很危險,但是客人也就都習慣了,只有新客人會抱怨這種事情,杯子上面還要我們自己跕貼紙,所以沒有客人,就要貼杯子,都覺得自己很像工廠女工。加拿大同事超討厭貼杯子的。


自己揉麵團下去做的biscotti,我最討厭做這個,因為麵團都會變好硬,所以我都推給店長做,而且我實在沒有天份去判斷那個麵團的硬度到底要怎麼樣才是正確的。後面圓圓一小個一小個的,就是pecan tart,這裡的人好喜歡吃那個,但是對我來說就是黏黏格格非常甜的一種東西。


從店裡面看出去,外面有放一些木板凳,現在春天了,大家都喜歡坐在外面,這裡的人對陽光真的好渴求。


這就是給飲料的地方。通常星巴克的模式是A處點餐,B處拿飲料,可是這裡是全部都同一個地方,barista就在你面前拉花給你看,就是barista的舞台,不像台灣,你點完咖啡,他們還送到座位上,你也不會看到barista是怎麼做你飲料的,這裡就像utube教學影片一樣,在你面前一步一步做好來。最右邊的白色盤子,是日本風格的收錢方式,你要把錢放在上面,我們再收走,因為老闆說,我在做食物的事情,不應該碰到你的手,其實他只是發現這樣收錢,速度會更快,客人經常都很不能習慣把錢放在那個盤子上這件事情。中間的奇怪綠色腳踏車磁磚,就是放飲料的地方,我真心覺得換成一個圓木的質感會好很多。最左邊像是狗食盆的,就是最最重要丟小費的地方了,看這個盆越滿,我心笑的越開。



每天早上去上班就是要烤可頌啦!有cheese,almond,chocolate,plain,真的很好吃!


menu! menu有玄機,這裡要另加13%的稅,但是我們的結帳方式,不是用收銀機來加乘,是用人腦(像小吃店一樣),所以計算要越簡單越好,於是menu的售價是已內含13%稅。而老闆非常痛恨算零錢,他覺得一天打烊下來要在那裡算幾cent幾cent是很惱人的事(加幣有$0.01,$0.05,$0.10,$0.25,$1,$2的硬幣零錢,$5是最小單位紙鈔),所以零錢在bulldog的最小單位是0.25 cents(quarter),每樣產品的價差都是50 cents,這是聰明的事喔,因為人丟小費是很直覺的事情。如果今天買一杯$3.5,我給一張5元,找回1.5,0.5的來源是0.25*2,最小也就會丟0.25,所以那個狗盆小費箱最少也是0.25,累積4個0.25就有一塊啦!而如果有客人丟了小於0.25的小費,我們看到就會立刻把那些小不拉機的零錢撿起來,因為都一整個小費箱很明顯最小就是0.25,客人就自然知道,最小額度就是一個quarter了。補充硬幣說明:在加拿大這些小於0.25的硬幣跟美金都是共用的,因為重量跟大小顏色都是一樣的,而這幣值太小,所以也不需計較匯差了。不過美金最小紙鈔是$1,加拿大則有他自己的$1硬幣稱loonie與$2硬幣稱toonie,這就美國沒有,無法共用啦。


最後是現在的拉花成果。其實,我還是很不喜歡拉花這件事情。昨天有幾個香港客人到店裡,他們點了四、五杯,在點的時候就問我說,是不是會有圖案在咖啡上,我說對啊,你有特定喜好什麼圖案嗎,他說你可以做什麼,我說你看了就知道。拉花有分直接倒(free pouring)就有一些圖案的,跟另外拿一個牙籤,用畫的(etching),店名叫bulldog(鬥牛犬),老闆會另外拿竹籤,劃上一隻狗的臉,有時候觀光客來,就會用那隻狗騙騙觀光客。我很不喜歡拿牙籤另外畫的方式,一方面是自己缺點,我不會畫畫,一方面是,這樣畫一畫,又不會比較好喝,很不喜歡這種刻意的事情,這樣迎合客人,搞的自己好像小狗乞討(但是我老闆的立場是,這是我的專業,這是我的舞台,我在表演。而我的立場,擁有這樣的專業,並不讓我自己覺得自己專業了)。但直接倒方式則真有技術可言,因為要能夠確實掌握奶泡的多少(蒸牛奶的技巧要很純熟)、自己手拿鋼杯的穩定度、還有耐心。我是個極度無耐心的人,使得一直無法練好拉花,拉花要慢慢的,像寫書法一樣,是一件沉著的事。但我真的很難沉著,所以拉花的圖案總是那幾種,反倒是很認真執著在控制牛奶這件事情,覺得蒸奶泡的世界還蠻底洞的,絕不能靠僥倖,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下一秒會是什麼變化,但是做菜很多人都是隨意隨意的吧,但拉花要確實,奶泡的量拿捏準確真的太重要了,研究這個讓我比拉花拉的多美麗還要有成就感多了。因為牛奶的溫度、蒸好的牛奶裡奶泡跟液體的比例、牛奶奶泡跟espresso的比例、倒牛奶的時候的力道方式角度,這些都影響那杯卡布的味道,就算從頭到尾豆子都不變,萃取出來的espresso秒數都一致,只去追求牛奶的差異性,也可以讓那杯卡布變化太多了。這不才是一個「賣咖啡的人」應該擁有的嗎?來這裡以前,拉花對我來說,是吸引不喝咖啡的人的一種噱頭,到現在,我還是不否認自己的這種看法。

以前泡單品,不燙的咖啡才是真正的美味。現在做卡布,不燙的卡布,才是真正的好喝。
但是泡茶,絕對要滾燙的水。咖啡,真的,溫的才是第一名。

對了,牛奶的選擇,這裡很多人有乳糖不耐症,所以無乳糖的牛奶很普遍,但是因為把乳糖抽掉了,就另外加糖進去,結果那種牛奶好甜喔。還有杏仁牛奶,最近第一次嘗試,好好喝!喝起來比牛奶要濃郁的口感,有點像台灣的蜜豆奶,而且每日適量堅果有益身體健康,可以喝杏仁牛奶代替,真的好好喝喔,我回台灣會想念。

要說我現在這個老闆的故事其實可以說蠻多的,而且也很有趣,有點其實還蠻受用的。可是網路畢竟公開空間實在不好這樣說三道四,哈。但是在他身上真是學蠻多「顧客服務」的。

5/13了,希望快快進入六月,倒數。





2012年5月10日

打工度假好!


春天已經不知不覺的降臨了,四季的明顯轉換,讓人更能感受時間的快速離開。
今天和一個剛到多倫多的加打新鮮人分享一些生活資訊。
很想和新鮮人分享,主要的原因是,想要檢視一下自己到底吸收到了多少。


春天到了要轉夏天,綠色都跑出來了!家家戶戶的前庭後院,開始灑水,大家準備要迎接夏天的來臨,摩拳擦掌的要露出肌肉與腰部線條,和海灘擁抱了。
而我的打工度假生活進入第九個月,其實還滿久了呢。開始使用單車代步,不再躲在暗摸摸地下鐵裡,在這個城市,我已經不再需要地圖,東西南北很清楚,小巷亂鑽也不怕迷路,英文開口也不再畏懼,雖然有時候他們還是要再問我一次,我到底在說什麼,可是那就是口音跟音節的問題阿。語言真的要靠環境,尤其是對懶惰的人而言。聽力一整個不知不覺進步很多,現在聽到advanced都不會再想睡覺了,也覺得他們講那麼慢到底是哪招,回去可能要用徐薇老師的方法,買DVD,看十遍,因為那應該是最容易維持自己聽力的方法了,尤其是美國那些層出不窮的愛情浪漫喜劇,會話非常生活化,又簡單又實用,主角又美又帥,推。
八個月過去,去了渥太華三天兩夜、蒙特婁與魁北克城五天五夜、滑雪一天。六月計畫去芝加哥一週,八月底離開加拿大,去紐約與波士頓三週,十月初回台灣。還有,到目前為止買了不少衣服、鞋子、咖啡器具,全部都是用在這裡賺的錢,月薪是之前在台灣的兩倍多,但是工作時數是扎扎實實不需加班的。下了班也不再需要擔憂店裡的事,就專心過自己另外的生活。天啊,打工度假不好嗎?賺的多,又享受,又體驗異國生活,怎麼想都太好康了,過的節儉一點,還可以抱一桶金回台灣,回國後閒閒過兩個月吃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問題。
可是,存錢是一輩子的阿,總不可能這裡賺一年,回去過十年吧,而這裡的簽證也只有一年,加拿大多倫多很好,生活品質、餐廳選擇、國際觀、進步的社會、福利完善、就業機會多、文化豐富、氣候宜人,太多優點了,但是,這裡不是我的「家」。
綠葉出來了,各家餐廳、咖啡店的戶外座位坐滿了人,大家不想坐在室內了,紛紛都在戶外聊天,逗狗,我工作的地方,多數熟客都是住附近的居民,今天一個男性客人和他的男友,甚至就穿著家裡飯店那種碰水就爛掉的布料拖鞋和他們的狗,一起坐在店外面的長凳上,喝咖啡、醒醒腦、逗逗狗,有時候經過的人,可能是他們鄰居或朋友,就一起坐下來玩狗、聊天。我看到這個景象,覺得很幸福,因為我工作的咖啡館給他們這個舒適的環境,他們生活的多倫多給他們穩定的工作還有健全的社會福利,他們雖然是同性戀,可是他們不會遭到異樣眼光,因為這個城市包容一切,他們的薪水很夠他們這樣每天兩杯$3.5的咖啡(另加給我的小費$2,他們是慷慨的客人),他們走路就可以到一應俱全又前衛的超市-LOBLAWS,他們步行也就可以到課程豐富,健身器材嶄新的健身房,他們要租車,走到最近的停車場,就有車子停在那裡,用iphone點兩下,車門就打開,車子開個一兩小時,到郊外划船都不是問題。這樣的生活,能不羨慕嗎?可是,這裡不是我的「家」,不是我的「國家」。
我沒有錢,也不喜歡讀書,我用打工度假的方式,成全我小時候的夢想-體驗居住國外的生活。我現在正在實現我的這個小小夢想,而我今年將滿25歲,對這樣時機點的我來說,在多倫多的這一年,無非真的是剖析自己的最好時機,了解忘記了解的自己,檢討過去24年來的自己,重新思考自己跟身邊的人的關係,家人、朋友、自己,因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熟悉的在身邊,最多時候,就是面對自己,所以更能夠透明的發現自己,還更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台灣的報導。在看到眼前這個生活的現狀,再去比較台灣的經濟現況,自己會明顯的知道,台灣有很多問題,這些問題自己無法逃避,因為自己就是這個時空下的居民。要去思考,回家去了之後,該怎麼讓自己的生活,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下,也可以放鬆的坐在咖啡館戶外的椅凳上,每天都有給自己那個30分鐘,咖啡與自己。怎麼繼續擁有每年可以出國兩次,每個月可以國內旅遊一次的生活品質,那自己的財富要怎麼累積。這應該都是打工度假的一個環節,截至目前為止,雖然我一直哭腰想家,但是,我是很喜歡多倫多的,在這裡的生活,很舒服。
照片裡的我,站在破爛二手單車,與跑車之間,10年後,可以從破爛單車到跑車嗎?條件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然後在位置上全力奮鬥,把自己發揮到極限!
大家都去打工度假吧。不過說實話,我的工作是真的很幸運啦,呵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