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4月30日

菜市場般的自在@Montreal


這是在Montreal舊城區的一家小店,名字是Olive et Gourmando,不賣晚餐,就只賣早餐跟午餐。我那天大約早上不到九點,去吃了早餐。進到店裡,就感受到整家店吵鬧、歡樂、放鬆的那種氣息。有人幫你帶位,之後給你一張白紙,問你有沒有來過,說拿著白紙,到前面那裏看那些scone什麼的,會有人幫你點餐。放眼望去,整家店的菜單就在各處-黑板(前後左右的牆面)、眼前的陳列、還有隔壁桌客人桌上的餐點。整家店,給人的感覺非常「活」,店員很多,5個以上,但是都各自有自己穿衣服的舒適風格。當我和朋友站在一排無法下定決定的scone眼前,有人招呼我們,像我們拿走了我們手上那張白紙,然後開始在我們白紙上寫下我們要的餐點,這個同時,我們是在排隊,但也不真的在排隊,就是一種「站著點餐,隨處看看」的感覺。到這個時候,我心裡很多感受。



這裡是蒙特婁,空氣中的一切,都是法文,其實很多,我都不聽不懂、看不懂。可是我卻覺得很舒服,很熟悉。在我坐回位置,我發現,是台灣的菜市場,是台灣的海產店。不知道,大家對海產店的印象是什麼,我非常非常喜歡海產店,那種,門口會有透明大魚缸,有魚在裡面游,然後會可以推開的那種玻璃櫃冰箱,裡面放好切片的魚,然後菜單一條一條掛在比較高的地方,往往,很多真正好吃的,都不在菜單裡。有一次,我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和阿公、阿嬤,到台東成功的一家「澎湖海產」吃他的炒麵!這家炒麵是超級好吃的!我阿嬤是總鋪師(可以一個人辦出10幾桌辦桌的那種角色),在那裡時,我爸說,妳快去門口(就是很多魚缸那裏)看阿嬤怎麼點餐,阿嬤就指著在游的魚,說這是什麼魚,店家就用我聽不懂的台語解釋這種海魚就像哪種海魚,阿嬤就說,那就這隻,把牠的頭煮薑的那種魚湯,然後哪裡切片怎麼煮,那裏切片怎麼煮。非常專業!但是這種點菜,就是,一種很自在。還有台灣的豆漿油條店以及切仔麵店,熱熱鬧鬧的,總是有人知道你要吃什麼,妳往往找不到菜單,不然就是菜單都在牆上油膩膩,或者你本來就不需要菜單阿。
呵,想到這些,我就覺得很趣味,剛到這裡,很多店,我都不知道要怎麼點餐,可是這裡的人都不用看菜單,不是嘛?妳在台灣,去豆漿油條店,他沒賣蛋餅包飯糰,不是很怪嗎。去海產店沒有清蒸魚跟三杯小卷不是很怪嗎。而在國外的我們,就不是在地人,可是可以到在地人生活方式的地方,像融入他們生活般的偷偷潛入,真是旅行最快樂的滋味了。
坐在座位上,我感受到很多聲音在店裡此起彼落,咖啡機、磨豆機、廚房、員工彼此聲音、餐點好的叮一聲、各桌客人(情侶、朋友、老夫妻、全家人、小孩)各式各樣的聲音,形成的熱鬧,就是一種很放鬆的早晨。但是,餐點一點都不馬虎,在scone跟可頌裡,我都吃到好牛油跟好麵粉的真誠,還有自己烤製Granola,超級現榨的柳橙汁,乾乾淨淨,舒舒服服的木製餐碗容器,太多了,很多細節的考慮,就是台灣路邊攤沒有的,但是加上這些「全面性」的顧及,就是法式生活的態度,我猜想著。台灣近幾年,開始「模仿」一些國外的brunch,還有那些類西餐廳,以前在台灣,很嚮往去那些地方,但是現在在這裡生活一陣子,覺得,都遜掉了。不管是餐點還是生活態度,我們都只是在模仿,根本就不知道,那些食材到底是怎麼樣一回事,那種生活態度是人家國家怎麼演變過來的。而台灣自己的飲食生活態度呢?就是菜市場跟夜市還有路邊攤阿。那些讓我們自在的地方,就是我們真真實實的生活,那些地方才是我們要認真去思考,如何提昇,如何發揚光大的。不是只是去模仿他人,應該了解他人,更了解自己,以不改變自己本質,但是絕對提昇,全面性的去改。
妳去買鹽酥雞,需要菜單嗎?甜不辣、四季豆、青椒、板豆腐、台灣啤酒。
法國人的自在、美國人的自在、加拿大人的自在,你的自在在那裏?



這是在台東市和平街,離台東市海濱公園散步只要五分鐘,我四阿姨、四姨丈傳承我阿嬤手藝的麵攤,50年來,都沒有菜單,我就是要腰內肉還有逼麵,乾的不要豆芽菜,我媽媽要很燙很燙湯的米苔目,加辣又加醋。你呢?

這些那麼簡單的,就是我們的生活寫照,為什麼我們不驕傲這些,而要崇尚那些,那些國外的,不是拿來崇拜,是拿來借鏡與學習。台南度小月做到的模樣,是有一半了,但是,文化的根,還要再紮的深點,故事也才能說的夠長。生意沒有永續,就沒有下一代了。




2012年4月28日

撿便宜購買術


這個標題真是太媒體了,不過我真喜歡。


這裡要講的撿便宜,是關於生活雜貨,鍋碗瓢盆、浴室、廚房、寢室用品等。這裡應該是市場太大了,無論大小商品,都可以形成一個「品牌」,我喜歡有品牌,這樣要找標的物比較方便,明顯的可以知道,這家店的品質、品項、品味在哪,不需要亂找東找,亂湊東湊。在台灣,就到處都是不同的小商店、大商店,大潤發賣的東西,紅蘋果雜貨也會賣,B&Q也會賣,現在還有漲價的49元大創,亂七八糟,每家店都想要涵蓋很多,很豐富,可是都沒有「區隔」,買到的品味,都是一樣,品質也都是一樣,就是都很差。而傳統市場週末的擺攤,也可以買到那種收納盒,有時候品質還比大潤發好。所以在台灣要撿這種便宜,都要貨比三家,眼睛還要打開開,不然買到那種用三次就壞掉,也不足為奇。


WINNER -- 生活大小必需品名牌outlet
這家店,真是我回台灣會想念。裡面最大量的是衣服,鞋子,包包這類商品。涵蓋的年齡層是從出生到老去,不分男女皆豐富。說名牌,也不是多大牌,就是他們北美愛用的一些CK、TOMMY HILFIGER、運動品牌、衝浪牌子、還有我沒見過但是這裡很普遍的北美牌子。豐富的salon專用洗髮精、頭髮產品,香水、法國各式牌子的沐浴乳。廚具商品,這是最難割捨的,因為可以用半價買到百貨公司貨的廚具,很爽。反正就是百貨公司全棟,會有的商品都濃縮在一家小店裡,所有的東西一個禮拜至少會上一次新貨,吃的零食茶包咖啡就是即期品,但是都是大牌子,那種平常想試卻因為價格試不下去的。還有超多RIEDEL酒杯,要不是太大很難帶,就買好幾套回去。如果台灣也有這樣的店,不知道有多好。郎叔一定會在這家每週尋寶,哈。


DOLLAR MA
就是這裡的一元商店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日用品都$1.13搞定!


VALUE VILLAGE
這個也是尋寶地,所有的東西都是二手的,而二手來源多半是捐贈,所以你購買所付出的金額,有部分是慈善捐贈,覺得很有意義,因為不浪費又做善事,只是是二手的,商品比較髒,比較舊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大量的衣服,一些小家電跟生活用品。


IKEA
這就不用多說了,走到加拿大,ikea還是一樣便宜又實用。不管是我前任的房東跟現任,他們的居家,一切都是買ikea的大型家具,而彼此搭配共用的小商品也都是購自dollar ma。ikea的餐具真的很便宜,不是我在說。


Walmart
在多倫多逛walmart不是很舒服,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窮」感,但是這裡的棉被、床單、小家電、大家電、鍋具、所有妳想的到的生活用品,以及吃的,都比別的地方便宜!!


Sears
這是多倫多最常見的百貨公司,普通等級,可以進去找出清貨,會找到寶!


Bay
也是常見百貨,進駐的品牌比較高檔一些,當特價的時候,可以買些台灣很貴的牌子,帶回去,伴手禮,或者,幫自己囤一些好看的衣服,畢竟台灣買衣服,太慘了。


很亂七八糟的打了這篇,因為最近換地方住,在買寢具的時候,獲得了這些感受。可能如何當個聰明的消費者,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望吧。加上,來到這裡,很大 的目標,是認真當個居民,所以觀察這裡的商店型態,也是很大的興趣。



住在downtown八樓,可以遠眺多倫多金融區了。



2012年4月24日

想家停不了



已經過半年了,放上剛來的時候去農夫市場拍的蘋果,有一次我的老闆在吃水果,他問我要不要吃鳳梨,我說好,在他給我之前一直說這個鳳梨不可思議的好吃,應該是來自南美的鳳梨。結果我吃了一口,跟民雄的真是遜百倍,就跟老闆說,台灣是水國王國,讓他羨慕一下,結果他跟我說,這裡的蘋果真的太厲害,他跟我拍胸脯保證。

來這裡,並沒有認識(意思是成為「保持聯絡的朋友」)很多台灣人,也沒有認識加拿大人,也沒有認識義大利人,也沒有認識印度人。生活圈還是我喜歡的,很小。上班的人,日本人、加拿大人,客人,義大利人、法國人、加拿大人、華人、澳洲人。一開始很不能理解,移民。覺得移民好像有一點背叛國家了,可是,一個人的存活與快樂,就是建立在「工作」、「家人、親人」、「朋友」。當這些要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可以成立,自己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長久生存的很好。我的家人不在這裡,我也沒有建立友誼在這裡,我也很認清自己的工作八月底勢必要結束,不然我就是非法勞工。也不停的在思考,回台灣要做什麼工作。所以,我帶著一種「倒數」的心,在計算回台灣的日子。

其實,這裡的華人真的非常多。可是華人的世界,總是跟白人差上一截,但是,我還是非常羨慕那種國小畢業來到這裡,講的一口流利的英文,也可以寫出英文 抑或中文的作文文章。覺得這樣雙語的世界真是美透了,如果自己現在再多待個兩年,也不會是問題。語言就是要用。

我的室友很不齒,來到這裡在華人圈生活(住華人的社區、賺華人開的店的錢)的打工度假人,因為這樣到底為什麼要來這裡?我們兩個很全心全意想要體驗這裡的食物,用這裡的菜煮這裡的食物,因為我們知道,回去之後,在台灣都買不到那些生菜,也無法價廉的買到那些香料,還有永遠都會打折超級好吃的義大利麵。

其實,一個人可以擁抱的世界,真的好大又好小。大到真的是全世界,到最北的北極,到最南的南極。小到,只有自己,除了自己還是自己。那自己到底要怎麼走,都是自己的選擇。如果出來打工度假的台灣人,在出發之前,都抱著一顆,想要更了解台灣的心,還有,看到不一樣,回去台灣工作,讓台灣變得更好,即便自己的力量不會非常大,但是像我這樣,很標準的樸實台灣家庭小孩,我知道出來到現在半年多,我已經讓我自己的世界,變得比以前大多了,而我希望,可以繼續大下去,即便我之後是住在台灣,我只允許自己,隨著年齡的增加,擁抱著世界只能越來越大。因為這樣,看見的台灣,也才會越來越多。

一個新來的加拿大女生,她跟我同年,跟她聊天很開心,因為可以了解他們的文化。她的男友是英國人,但是幾乎全家都移民到加拿大,因為他在這裡找到穩定的而且熱愛的工作,加拿大的經濟比英國穩定,他的女友在這裡,他的工作與朋友都在這裡,他在這裡建立了他的必然要有的生活圈,他沒有必要回去英國啦。因為在加拿大的他,穩定了。不是嗎?我們的生活,就是求這份穩定。可是,台灣的情況很特殊,台灣是有種危在旦夕的感覺,需要的只是更多投入,跟短暫出走所帶回來的滋養,馬英九推打工度假很好,只是希望,更多出去的人,多想些大環境的問題,不要只想自己的「小世界」。

「瘋台灣」主持人,Janet接受訪問,記者問她,妳現在會說,哪裡是妳的家?她回答,是台灣。因為我的工作、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都是台灣。她說,她出去 旅行遇見澳洲一個鄉下地方的人,那個人,跟她說「我都有看妳的節目,因為妳的節目,讓我好想去台灣玩!尤其是妳上次介紹的苗栗哪裡哪裡」。Janet非常得意,因為,她作為主持人,她吸引到外國人,對台灣的興趣了。

我也想要當這樣的台灣人。

哪裡才是妳/你的家?



台灣的水果真的非常厲害,可以做更大嗎?產量到底夠不夠成為國際級?因為我的老闆很想吃到民雄的鳳梨,他覺得為什麼他買不到,我只回他,因為台灣是很小的島,產量多不到運到這裡給你吃。是這樣嗎?



2012年4月20日

要搬家了。


再過五天就要搬家了。室友離開上一個工作滿一個月了,簽證有期限,剩下半年不到的簽證,好難找工作噢。但是她是非常吃苦的客家人啊,雇用她絕對划算。可是,這就是現實,嘆。但是,今天出去被試用了,祝福,順利得到這份要在超級大清晨上工的工作。


這個地下室,從秋天住到冬天結束,這個冬天是非常溫暖的多倫多冬天。一點都沒有積雪,一點都沒有大雪,一點都沒有-20度的天氣。但是這個地下室,住起來還是算舒適,另外就是感受這裡人,舒適的社區居住環境,不在downtown裡頭的範圍,舒適的稍稍高級社區,自以為很融入當地生活的過了半年。接下來要搬到超級downtown的地方了,治安比較沒有那麼好,夏天是怪人出沒大活動的旺季,不過,我已經待半年多了,一眼就可視出他是不是怪人,其實怪人不會攻擊人,但是還是很可怕,所以離他遠一點。我都會快步經過。


最近工作的場所,來了新個工作伙伴,是跟我同一屆的女孩,大學念英文文學與藝術,現在是業餘攝影師,專門拍婚禮側拍,一邊接case一邊在咖啡店工作,從16歲開始半工半讀,做了好多不同種類的工作,各式餐廳(義大利、看比賽的bar、冰淇淋...)、動物中途之家的照護、雜誌/報社圖片編輯,好多種喔,我對她說,我覺得妳前途很明亮,而且妳現在又即將要成為barista,一定可以做出很別於一般的latte art呀。


跟我同一屆的女孩,長長的履歷,很不一樣的社會上不同角落的經驗,台灣的女孩呢?頓時覺得,台灣的競爭力真的很薄弱呢。


工作的場所,還有一個在台灣義式咖啡剛起來的年代就在illy受訓的台灣barista女子,兩年前嫁到加拿大來,我們聊天用英文台語中文交雜,實在很趣味。也覺得很有趣,在這裡竟然遇見這樣的朋友。我對台灣咖啡的前景,抱著夢啊。


因為工作上有比較不一樣的搭檔夥伴,使的想家情緒稍歇了。多倫多有很多獨立樂團,也有很多歐洲美國團會過來開演唱會,尤其夏天要到了,一切都會更誇張,但是我從來都不是如此鍾情於音樂的人,那些台灣鍾情於音樂的朋友,一定會覺得我超級浪費自己在這的機緣,都沒有去聽演唱會,呵。




new iphone到底什麼時候要出,我的手機相機永遠都無法對焦了。目前拉花的程度,還在三腳貓排迴,緩慢進步中。






2012年4月17日

正式了。Barista


在經歷了跟老闆一起上早班打仗的日子,大約一個月之後。正式的成為了barista,也得到一個助手的配額了。



<cafe myriade,montreal,canada>

那時候去montreal,到這家咖啡店看到很多,一家店可以販售四種以上的roaster,同時使用兩個roaster的綜合豆,顧客可以自己選要哪家的。這個吧台我很喜歡,出飲料的地方,就像一個窗台,每一種飲料都有saucer的需求,所以接下來要出什麼,就先把saucer放好。Barista都不笑的,非常專注跟快速的做飲料,也不跟客人閒聊。蒸牛奶的旁邊就是一個小小的水槽,清洗一切都非常方便。另外一邊沒有拍到,是一個很像台灣中藥行的木頭抽屜櫃,正方形的擺在桌上,大概有42格吧,裡面是新鮮散裝的茶葉包成一包一包的茶包(loose leaf tea),加拿大受英國影響比美國明顯多很多,對茶葉的概念態度與東方是截然不同的。整個吧台的木頭,是很自然,不做作的木頭,渾然天成的融入那個長得很現代化的espresso machine。再來就是,穿著很像在做木工的圍裙,讓我覺得barista太迷人了。一家店的氣味,應該要是很自然的,那種矯作的咖啡館,很令我窒息。回去台灣,可能又更難找到自己會投以所好的咖啡館了。

來到這裡,對咖啡的眼界大開,是我當初來之前完全沒有辦法預想到的。我在台灣,嚴格說起來,從來都不是barista,星巴克的做咖啡方式,什麼都不是,頂多就是跟50嵐一樣,mix一切。而之前沒有成為barista,也真的無法對barista有真實的尊重,就像我對WBC的比賽,一直都不是很在意,也不會覺得得名的人特別厲害,因為一直都很不喜歡主流的比賽,覺得「比賽」勢必有某程度上的「蒙蔽」。

台灣是刺激大家來擁抱咖啡,刺激咖啡的需求。這裡是,咖啡需求是文化世代的傳承,大家就是「需要咖啡」,只是需要的程度以及挑剔度的不同。咖啡在這裡,是每家每戶都需要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所以青少年到白髮斑斑都需要咖啡,每家每戶又因為背景的不同(英國、英格蘭、印度、中國、日本、美國、南美、中東太多國家不同背景的來源)對咖啡的飲用方式有所改變,這個需求要相較於台灣,有什麼飲食是每家每戶都會需要的,年齡層又那麼廣?難怪咖啡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

現在,非常尊敬所有的barista,尤其是台灣的那些,因為,又要烘豆子,又要拉花,又要social,又要努力刺激市場。真的很偉大。

在這裡推薦
一本書
這本書蠻實在的,寫的很全面性,很夠基本,也很夠深入,只是不知道台灣買不買的到。


一個網站
這個網站寫的範圍剛剛好多,寫的內容很實在不偏頗,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

如果不是英文能力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我可以跟客人交情到什麼地步,不過先無論這個,我最在意的還是「穩定度」,這也是所有barista一定要擁有的,台灣沒有那麼忙碌的咖啡館,要靠練習才可以有這個穩定度,能在國外體驗這些,非常爽快。

Barista不會等同於owner,一家咖啡館的owner可以做到的格局非常廣,看究竟要做多大,有點太晚,但是最近才認識intelligentsia(在芝加哥起家的咖啡業者),要叫他業者,因為他們業務範圍之廣泛,店的設點也從美西跨到美東,除了店面的經營,還有向外拓展的同業扶植業務,商業豆供給,直接跟咖啡莊園的直接生豆貿易,甚至還有他們烘豆廠的tour一次收$20(一定要去),到魁北克都可以喝到他們的豆子。那台灣是不是也有能力做出這樣的咖啡館,豆子賣到中國大陸去。


所以,自己到底要成為怎麼樣格局的Barista?


台灣市場又會有什麼樣的前景?


在這裡的咖啡館,如果只是像圖中那家或者是我現在工作的小咖啡館,這樣的格局,基本上找對位置,鎖定對客群,barista的形象夠鮮明,barista懂得挑物品(選豆、店內裝潢、音樂、機器使用、風格)在這裡,很容易就可以開起來,很容易就可以有穩定的客群。所以,barista在這裡,比較簡單解釋起來,就是一個「把關者」,作一些篩選的動作,協助客人得到一個他要的卡布、拿鐵。再加上,一些表演藝術的天份,拉花、把飲料作的很漂亮、跟客人互動,在那個吧台,就是舞台,盡情的表演,才能為自己得到最多掌聲。


這套,在台灣,行得通嗎?





店家,誠意的一切。#1咖啡 | back from montreal and quebec



就業,嚴格算起來,三年吧。全職的工作,加上大學的打工,我一直在服務業裡,我一直在咖啡裡打轉,還有餐還有酒。所以,一直用不一樣的態度,在檢視每一家店。可能看的比一般消費者細,想的也比較多,但是當然比不上那種老闆等級的思維。不過,這樣一家又一家的店,是我旅行很大的成份。



這是一家誤打誤撞的咖啡店,店裡頭販售很多豆子,但是豆子都是散裝的,有一台義式機(一家咖啡店,義式機的位置,沖煮頭是否朝向顧客,是一件事情),放在不顯眼的位置,店裡黑板的menu寫的密密麻麻都是關於「豆子」,你可以買100g或者更多,櫃檯存在的方式,就是「我在賣豆子,不是賣煮好的咖啡」,店裡很大,有其他的陳列櫃,就放一些居家泡咖啡可能需要的器具,我拍它的櫥窗當下,只想說,這裡的人家裡都有一台單孔義式機,在家裡都喝espresso加很多糖,還有非常粗的奶泡也不在意。結果,回家看照片才發現,兩台義式機中間,硬是塞了兩個交疊的kone filter,kone是美國一家烘焙廠-COAVA發明的手沖濾器,可以參考coava | kone filter。這是一個可以算新的產品,而且是很小眾的產品,因為就那家烘焙廠發明,那家在生產,銷售點除了網路,就是少部分的獨立咖啡店家在販售,而這家如此old-fashion的咖啡館竟然也在賣這個濾器,很驚訝。


在店裡,點了一杯espresso,我覺得味道很不錯,不會太難以入口的苦澀,但仍然是一杯沒有驚喜的espresso。跟店老闆聊了起來,我說我在多倫多是barista,從台灣來,在台灣烘過豆子。他跟我說了上個月紐約的拉花大賽,還有接著是關於烘焙的。他說這裡的客人30%都喝dark roast,他也想推淺焙,但是客人都不太領情,他前幾天在店裡用手沖,客人頂多好奇的問問,但並不會想要改變家裡沖泡咖啡的方式。家裡大多使用家用義式機(從第一張照片可以看出,這家店就也在賣義式機,而在當地逛街也發現,各處都非常普遍販售家用義式機),除了義式機還有摩卡壺,直接在煮飯的地方加熱著,或者更簡陋的法式濾壓。但是,大多都加糖或者牛奶,很少人願意直接喝黑咖啡,或者對他們來說,不加糖是很怪的事情。那個店老闆說,他們這裡非常舊,他很力圖要改變,但是就是不符合消費習慣阿!這些,讓我想到,小時候念書那種守舊派與革新派的爭論。而在台灣的咖啡市場,這種守舊派的包袱就相對小很多,同時,台灣追求新鮮變化的客人也會比較多。我想,這也是為什麼espresso緣起義大利,可是現在咖啡機的頂尖品牌,有兩個都是在美國了(slayer,synesso),除此之外,很多專注特地的indie cafe都是誕生美國與澳洲,要打聽到很求改變的cafe在歐洲,真是太難了,大不了英國了。回到加糖這件事,店裡有一個熟客每天會來2次以上,一次來都喝兩杯single espresso,他加白糖的量,都要淹沒那杯espresso了,他是義大利人,而這就是他們從小到大喝咖啡的「習慣」。

回到上班的地方,跟一名加拿大籍同事聊咖啡文化,他說那種咖啡豆散裝的咖啡館,就是非常老派的作法,他也跟我說了幾家這種作法在多倫多的店家。而他也跟我分享了義法人怎麼喝咖啡的方式,就是那些糖,那些奶。在這之前,我在魁北克的時候,一天早上去一家像美式早餐店但是是法國人經營的餐廳吃早餐,他們的drip coffee就是無限續杯,我嘗試加了桌上付的一小顆一小顆的「牛奶」,結果,加上去之後,就是罐裝伯朗咖啡阿!突然頓悟到,那不就是robusta嘛!他們要dark roast其實就是要robusta的味道!而義大利人現在很多當地烘豆者,確實還是會在綜合豆裡加robusta,加強crema或者他們要的風味都好,就是一種「飲食文化習慣」的羈絆。因為我不覺得那是好的,就會用羈絆。

在魁北克的這家咖啡店,真的才讓我意外的想到,那個「咖啡文化」的根。還有全球各地,咖啡文化導向的不同。看到台灣現在的發展,其實蠻雀躍的,非常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去踏進去,一起參與改變。

沒有提到標題打的,店家的誠意。這裡的獨立經營的小咖啡館,說密集要看城市,在多倫多算持續成長中,因為需求永遠都在增加著,但是這些小咖啡館,就是在滿足跟認識熟悉那一個又一個社區的喜好跟需求。在魁北克遇見這家,他的豆子是在滿足他的客人喜歡深焙的風味,但是老闆除了滿足顧客需求,老闆因為對咖啡的熱情,他也在追求「新鮮感」的改變,說不定這個老闆就會帶起這區的改變,讓當地體驗更多咖啡的變化。雖然接觸的市場沒有很大,但是這種很互相的激盪,就是我喜歡咖啡館如客廳一般的滋味。

living room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