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5月31日

停下來,一杯咖啡




< sugar counter,flower >


我還是不喜歡卡布奇諾系列咖啡飲品,對牛奶累了。
多倫多不大,街道沒有什麼起伏,沒有基隆河切過城市,所以整個市中心用騎單車代步很方便,不用上橋。這裡冬天很長,除了實在太冷,咖啡店的門都是打開的,除非七、八月太熱,要開冷氣才會關門。我喜歡開著門的咖啡店,距離感拉近,除此之外,這裡的咖啡店店外頭都喜歡放椅子,所以,店就有一種延伸感。在市區裡騎單車,累了就找一家咖啡店,坐下來,喝一杯咖啡。
但是,這杯咖啡往往得不到太多的驚喜感。因為這裡的咖啡店,用以espresso的豆子,都從大同小異的烘焙廠批來賣,我往往只能感覺到牛奶的不同,無法有豆子給我的激動。而豆子往往味道注重在甜、核果、巧克力這些中深焙很容易彰顯的風味,很難找到舒服的酸或者點綴的酸。
今早,花了一些時間,做了台灣咖啡店的功課,回去之後,要從北到南喝一遍。發現幾家的理念,自己非常非常喜歡。也更覺得相較於多倫多,台灣的咖啡店要來的趣味多了。因為大多都是店家自己烘焙豆子,自己調綜合豆,就算大家都知道怎麼打出綿密的奶泡,我還是可以在除了牛奶之外,得到咖啡豆本身味道的衝擊。這是我期待的。
開始找那些歷年WBC冠軍的部落格來讀,想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在期待什麼改變,正在做什麼實驗。以前沒辦法想像北美的咖啡市場,現在已經清清楚楚的描繪出來了,看起他們的心得與想法也不會那麼難懂。真的很喜歡Handsome coffee的感覺,但是沒有要去LA。
台灣市場小,barista沒有機會一天做客人的飲料就做200杯來練習,不過,市場小,才可以有那麼多玩樂存在,對我來說,咖啡是拿來玩的,拿來變的,拿來不斷遇見想像之外的開心。為什麼那麼想回家,很大原因是工作地方並沒有咖啡專業,我的老闆雖然得過加拿大全國2005咖啡大師賽第四名的頭銜,但是那只是他想獲得營業額的工具手段,不是由於他對咖啡有熱情。感性的人,做事情都從感性出發,如果只是為營利而產生的店家,最讓人不適了。而那種店家,也創造不出什麼來。
當初離開星巴克,就是客人跟我說,他覺得豆子的味道怪怪的,但是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也什麼都不能改變,我不懂,我只當個小螺絲,意義在哪裡。現在實在很想烘豆子跟泡syphon。




其實就是這麼愉悅的一件事,在咖啡機旁泡咖啡,出飲料跟客人聊幾句。記得客人的習慣,記得他的喜好,問問他好不好。用咖啡跟你聊天,因為對咖啡的專業,可以用那杯咖啡的味道跟你對話。不只製作這杯飲料時做變化,在生豆挑選時、在烘豆時,也可以因為季節的不同,節氣的改變,來調整風味。其實就是這麼愉悅的一件事。



星巴克教大家在家裡泡咖啡有四個要素要掌握,粉粗細(研磨度)、時間、比例(咖啡豆與水)、水溫(溫度),我應該沒記錯。而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也說了要泡出一杯好咖啡要掌握六點,對的水與咖啡豆比例、正確的研磨度與其對應正確萃取時間、水溫、適合的萃取方式、品質好的水、選對濾紙(因為他在講brew),英翻中的不是很好,他其實每個點裡面還有細項。但是我要說的是,第一次接觸到星巴克那幾點的時候,公司是有「標準」,10g豆子對180cc的水這種標準。而美國一直有層出不窮不同的居家調理咖啡的器具誕生,utube上面很多影片在教大家怎麼用那些器具,而教學影片裡面,就會告訴你要用幾克豆子,要磨什麼粗細度,要用多少水等等。但是這些東西,其實在我去湖畔工作,都被打破了。當然還是這些變因在那裡兜圈子,但是,沒有「標準」,因為豆子每天都在變,我們的味覺的時時刻刻不同,每天心情、天氣也都不同。一個有資格「販售」咖啡的barista,應該是要用自己專業來判斷這些變因,之後決定,然後呈現那杯咖啡。這都是郎叔教我的,所以在湖畔工作的日子,把很多咖啡的「標準」早就不放在心上了。結果現在在這裡工作,他們對待咖啡,就是要「標準化」,我覺得好傻。也覺得自己在做很蠢的事。

現在工作的咖啡店,形象有點介於星巴克還有台灣早餐店。要快,但是要獨特,獨特的好像只專屬於「你」這個客人的轉角咖啡店。一天營業時間12小時,賣大約250杯咖啡(espresso-based drink only),尖峰時間在早上,所以有150杯應該集中在5個小時賣出,一台雙頭的義式機,一台自動定量定時的mazzer kony磨豆機,兩個人,一個平台(收錢與拿飲料是在同一張桌面),怎麼執行呢?一個是主要的barista,一個是assistant,以下以A和B代替。
B負責蒸牛奶(一次只蒸一杯的量,因為要拉花還有奶泡的量正確度)與倒牛奶到杯子裡並拉花。A負責點單、填粉、上把手、準備杯子(有要加風味糖漿要先加好)、幫B準備牛奶(牛奶有不同選擇,要從冰箱拿到檯面上,B直接倒到鋼杯裡就蒸)、把完成的shot倒到杯子裡(在B牛奶蒸好要倒牛奶以前)、跟客人結帳、有點點心還要裝袋或裝盤。在喘息空檔洗杯子,烤可頌,整理自助調理吧台,注意外場有沒有客人沒把杯子放在回收區,補牛奶、補杯子、補豆子、擦桌子抱持乾淨等。
因為排隊不會排到那種沒有停止的一刻,所以兩個人是應付得來的。有時候B還會一邊做甜點,意思是做一做就來做咖啡再回去完成做甜點的事。A有沒有要做很多事?!所以A的動作要很快,眼睛手耳朵,身上每一個感官都要打超開的。這就是我每天的工作,我想我應該是最好的助手了,僅次於那位日本女孩店長。有時候除了牛奶拿出來之外,甚至還要幫barista倒好冰牛奶在鋼杯裡,讓他直接蒸。barista要做的就只有蒸牛奶跟拉花,如果是老闆就是還有盡情跟客人聊天。這就是快速早餐店的咖啡店。
天曉得星巴巴夥伴你們知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剛開始的時候,我還在學怎麼當一個助手,他跟我說barista跟助手就是在跳舞,你一進我就要退,彼此的默契要很好,而且有一樣的目標,就是快速準確做完所有客人的飲料,好像在打電動,要把每個人都殺掉那種感覺。我認為所有的星巴克一定都可以做到,只是默契與尊重度。因為助手就是助手,他不能篡位,所以他就要一直去想任何動作,是幫助barista更快速,更舒服的方式。而我知道老闆經營這家咖啡店的絕招就是「聊天」,他有時候在說話根本就是上演脫口秀,他就在舞台上,雖然對咖啡沒有熱情,可是他就是提供一個轉角的場域,讓每天生活乏味的人多一點不同與歡笑。所以我會做很多事,就只為了讓老闆可以更自己的講話。蠻喜歡這種工作模式的。只是很不專業,因為填壓的人竟然不是barista。不過這種人力配置的方式,真的省很大。

唉,反正,很想離開這種既定方式的工作環境了。我想喝單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