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5月27日

來這裡遇見的咖啡店


在這裡,咖啡需求很大。所以除了星巴克之外,也有其他不太大的連鎖咖啡店(對咖啡有一定程度挑剔,以及店裡會一直推人去參加WBC比賽,也會一直增進latte art或任何正在流行沖泡方式的咖啡店,不是那種只會賣regular coffee的連鎖咖啡店),會稱它indie chain coffee shop。例如在芝加哥、LA都有的intelligentsia,只在加拿大渥太華的bridgehead,只在多倫多的darkhorse、crema。而我很喜歡到這類型咖啡店光顧。不清楚是不是每家都會有企圖心想要做全北美,甚至像星巴克全世界,可是不可否認的在北美各大城市裡,都有數不清的這些擁有3~5家分店的咖啡連鎖體系。而其中供應鏈的方式都很相似,我就拿我熟悉跟我喝過的這幾家來舉例,較大的會有自己的烘焙廠,自己包辦烘焙與培訓還有自家店的銷售,以及供應其他小型咖啡店的綜合豆(intelligentsia),較小(crema)的則另外跟專門的烘焙廠進貨(ontario的detour)或跟大連鎖進貨(intelligentsia),而部分烘焙廠是只單做烘焙,只做大量烘焙的出口,自己不另設店面,但是有自己的品牌,至於品牌的通路,就是其他小型的咖啡館。而更小型indie coffee shop(例如之前有一篇提到在montreal穿很好看圍裙的那家),就是迸出一個去參加過訓練的barista,把店裡裝潢、機器挑好,找綜合豆來源(例如上述的純烘豆廠或大型indie chain)。而上述這些咖啡店,基本上長相就是,黑板為menu,一台美麗的espresso machine,基本上可以的話,就聘請長得很有個性會打扮的barista,個人魅力越強大越好,一些甜死人不償命的甜點、可頌等,還有不可或缺的regular coffee以及suger counter。你說,這基本模樣,不就是星巴克嗎?到底誰是老祖母?應該是星巴克攛起的那個年代美國境內蹦迸出的咖啡店,所營造的。




提到這裡遇見的咖啡店,一成不變得這種點餐方式,當然有人就會覺得無聊,想要改變。
Kyle Glanville 是美國2008的barista大賽冠軍,他也在得到冠軍之後,就被派去沒有咖啡文化的LA開店,他擁有完全的權力去構思他想怎麼玩,於是他開了VENICE Intelligentsia 






這個影片有幾個系列。讓你看清楚這男的長什麼樣。
接下來這個影片,是他在說,他開venice的構想經過。影片有點長,所以我直接把他講的內容解釋了一些在下面。


Nordic Barista Cup Talks - Kyle Glanville: Evolving As You Grow


演講中,他提到那一成不變,高掛在那的menu,你從來不用考慮就點的latte、cappuccino等,他想要的是與客人的溝通,了解之後的點出一杯飲料,所以他從整家店的擺設裝潢就開始改變。希望提高客人點餐的障礙,讓他們一定得跟barista講到話。不知道店面實際運作是什麼模樣,但是當一家店那麼大,有四座espresso machine,我實在有點懷疑這樣理想化的美,會如何實現。但是,讓客人在點餐的過程中,是有學習跟體驗的,確實是一件相當讓人興奮的事情。因為你知道,客人在你的引導之下,為自己的味覺,可能就要展開從所未見的刺激,就算客人不一定會喜歡他嘗新點到的肯亞,但他心理已經埋下了一個種子,「哦,有這樣的咖啡」。除此之外,當來過一次以上的客人,在店內遇見另外一個第一次來的客人,舊客會引導新客人,這樣你也會知道,這個舊客人,在日常生活中說不定也會引導他的朋友。這樣,自己想要做的不一樣的咖啡,市場也會因此有擴大的機會。因為整體咖啡店的規模大,所以要跟客人做到更深入的交談可能不是很容易。他另外也做了一個"SLOW BAR",完全給Barista做發展,自己設計menu與擺設,一張長桌四張椅子,四個客人跟自己,更多的交談就可以開始。


除此之外,提到客人提問時,barista要如何「專業」的應答,教育訓練就非常重要。他們的教育訓練不是只想訓練出像星巴克那種"coffee maker",能夠制式化做咖啡的人全世界成千上萬,他的教育訓練旅程,會讓你從無到有,學習有文化內容的咖啡,而且學的更多,你的薪水也會上提,讓你有繼續學習的動來好彌補你對咖啡文化熱情的不足。


很喜歡這個人的觀念,很實在,很商業。最後問與答,學生問他wifi在咖啡店的問題。他說他把伺服器放老遠,訊號之微弱,勉強收收信,但是他還是有提供wifi,因為不提供wifi的咖啡店好像希特勒,會被人攻訐。


這家店2009年就開了。而今年在LA有另外一家具名的咖啡店Handsome Coffee Roasters,這家是三位資歷豐富的咖啡人開的店,也可以說是intelligentsia出走的人,我沒有去研究他們出走的原因與報導,但既然這家咖啡店把"roasters"加註在店名上,一定表示他們想要做不同的烘豆程度,還有店內座位也沒有那麼多,他們或許要走的,並不是大眾。放一個他們非常趣味的廣告影片。






=以下,Polly碎碎念=


很想去LA!!吶喊!!


其實,這些咖啡店有一種訴求,我提供好咖啡,我也有權力選擇「好客人」, 不是我的客人,我寧願不要。以前的我,常在想開一家咖啡店要怎麼滿足不同的客人,好讓我的營收提高,可是我前老闆說,欣賞我的人就會知道我的沙拉有多好吃。而我在想,我要去哪裡找欣賞你的人,讓我營收提高。所以,這些咖啡店,都把「風格」做的非常強烈,就怕你找不到我,一旦你找到我了,你一定會好雀躍,有這家店在符合你的「風格」。


東方還是習慣把客人放的很高,其實來這裡快一年的服務業,我現在的老闆也是「挑客人」,不是他的客人他一眼都不看。我們總認為客人永遠是對的,是嘛?應該改成「客人永遠都需要被教育」,被教育什麼?被教育「尊重」,店家一手打造出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是用心,尤其是menu的誕生,絕對是經過了好一番的試驗與討論。如果連menu都不懂得尊重,真的不用提了。當個好店家,也當個好客人。


前年冬天,被郎叔叫去水岸工作了兩個禮拜,那兩個禮拜,對賣咖啡有一些受挫跟鼓勵。不曾提起,可是自己從沒忘記過。鼓勵是,真的遇見了兩組客人,因為喝了水岸的syphon深深的驚訝,在水岸會在沒有客人的下午,遇見專門來喝咖啡的客人,自己也有時間跟他們多講幾句,他們也都是有禮貌的客人,願意聽你說話,聽你說完了,他們慢慢提出他們的疑問。咖啡的世界很大,而且一直都在變,自己的資訊永遠都吸收不完,跟客人之間的互動,應該是存在著彼此學習跟了解,不是我是店家代表懂得就一定比較多,我只是比較懂店家要說的,比較懂我的老闆,當我老闆的媒介跟你們說他的故事,然後大家一起遇見更大的咖啡世界。受挫是,第一印象的毀壞,很多人見到我的第一印象,好像都覺得我很孩子氣,不太可能說的出什麼值得聽的話,所以去水岸還蠻被水岸熟客抨擊的,不過也因此,學到更多。是好事。


會那麼喜歡kyle的那些話語,是自己一直都無法割捨跟客人互動的那種美妙。也知道為什麼現在那麼對眼前生活提不起勁,因為我實在太不認同我所工作的這家咖啡店,8成的所作所為了。我覺得我是共犯。


台灣天氣熱,但是星巴克還是開了那麼多家,嘉義甚是熱,最近聽說又要新開一家。我想,大家對星巴克的需求,咖啡或許已經到了其次,而是台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攀升的速度有點級數成長中了。一個需求一直成長的環境,就代表針對這個需求的改變會一直動盪。所以,怎麼能說台灣沒有咖啡的市場呢?


<venice intelligentsia | photo by Casa BRUTUS > 




...講的好雜亂,歡迎問與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