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8月30日

離開了 Part1(關於自己的生活)


當初來到(2011/09/01),第一眼見到的不是多倫多市區,而是隔壁的另外一個城市,Mississauga。

mississauga 標準北美郊外的房子
獨棟前庭後院,寬廣要命的人行道的街道
然後都見不到人,只見的到車
也不知道為什麼當初來的時候,一絲一毫觀光客的心態都沒有,就是一種很慢的態度的生活著。即便一整年過去,我也一直都不是抱著觀光客的心態生活在多倫多,就很像當初去嘉義當學生,只是一種,我是新來這裡的居民喔,我要慢慢的認識這裡,因為我要住好多年。現在一年過去了,倒也是有點不捨啦,人不就是這樣犯賤嘛。我又是重感情的人,所以我當初就選擇不要建立生活圈了,這樣我也不會太過不捨。

居住在路大寬廣,處處都要開車才能觸及的mississauga住了兩個月。之後才搬進多倫多市區,即便搬進了市區,我是住在北邊的多倫多(uptown),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多倫多downtown。工作在九月底幸運的找到了barista的職位之後,一直很順利的進行著,一開始的時數較少,慢慢的時數累積增加,也是獲得老闆全權信任的barista之後,天天早班開店的日子就開始了,一開始住在北邊,每天早上要搭5:50的subway才能6:20抵達店裡,7點準時開店,那時候冬天,有時候出門在積雪、在飄雪,每天出門天都是黑的,慢慢的日子來到春天,而房東也因為要搬家請我們離開,非常無敵幸運的找到在超級downtown而且離上班地點走路只要五分鐘的住宿地點,雖然房間小了很多,但是兩個人分擔房租的策略下,還是住進了黃金地段,而且房租還相對便宜。這種感覺真好,可能就是在台北市住大安區或信義區的滋味吧,不管要到哪走路就可以到,不然腳踏車程15分鐘內也都不是問題。我們也不需要負擔貴鬆鬆的TTC monthly pass $113,而改成腳踏車與雙腳代步。

在mississauga的時候,還晒衣服呢。
工作一樣每天的時數不多,但是站穩早班的位置,小費卻輕鬆入袋,每天中午過後就下班,一整天都有大半天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這時候就很傷心台灣電子書市場的不發達,讓我想看很多書卻都沒有電子書可以買,不過網路上的商業部落格也是很豐富,可以閱讀的東西還是層出不窮。這真的很美好,不用自己一整天都被工作佔滿,反而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充實自己想另外學習的,或者跟工作相關的學習,應用在工作與自己的生活品質上。很美好,這才是生活。但是台灣的生活型態,似乎總是要把24小時塞滿滿,例如國高中的第九堂課還有早自習的考試。

當初第一張收入支票(錢露白了 :P)


每幾個月就開始策劃小旅行,去年冬天去了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今年春天去了蒙特婁與魁北克市,六月夏天去了美國芝加哥。明天要啟程美東四城市秋天之旅。然後為我一年的打工度假畫下句點。

秋末要入冬的11月,搬到北邊的Lawrence&Yonge
我沒有去國家公園看楓葉,因為社區住家中的楓葉
就足以讓我,深深觸動著了。
很多打工度假的人都偏好鄉村移動,總想難得機會住在這個絕佳的環境,一定要把這個國家跑透透。但是經過了過去幾年自助旅行的經驗,我變得喜歡不在乎太多。不在乎觀光景點一定要去,不在乎今天沒有太大的爆點,不在乎時間只有三天,要趕趕趕。只在乎是不是用自己的眼光,聽見了這個城市的呼吸。這一年,我把自己旅行腳步放在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態度,在進行著。我想要挑戰,從僅有的天數,去嗅出城市的味道,聽到城市說自己的語言,看見路上的足跡在走向哪裡。所以接下來四大城市的旅行,美國歷史的崛起,讓我有點緊張和未知的期待著。兩年後,要去歐洲的城市,看見更老更老的那些。

2011聖誕節,2012跨年期間
寄了很多明信片回台灣
那時候,想家的情緒就開始侵蝕了

一年在他鄉的生活,慢慢的找到了自己生活的腳步,不管是一開始住mississauga出門要趕公車20分鐘到subway轉subway30分鐘到市區,出了college station再走路到Bull Dog上班。那時候寄人籬下總是有諸多不好意思,雖然住在那種獨棟房子的清閒滋味真是很舒適,侯來搬到Lawrence擁有自己的空間,朋友開始上市場買一堆莫名其妙的食材,瘋狂吃西餐的日子開始之後,我再也不渴望在這裡吃到家鄉味,因為香港跟中國人盤據的chinatown不是我的家鄉。住在Lawrence那個美輪美奐又溫暖的地下室公寓,出門散步8分鐘到Lawrence station中途會經過一個社區公園,還有一間中小學幼稚園合併的學校,每次都會看見運動場的學生,各個不同年級的各據運動場的一角,好像看到了很多什麼幻想的日子在那個運動場的天空。五月春天到來,換搬入downtown裡Ryerson大學的學區,入住的大樓是租給大學生居多,建築物的房間設計也像大學宿舍,出門都走路或騎單車,好像回到大學的感覺,反正我在這的長相是比大學生還年輕著。真的要過了半年才真正熟悉與習慣這裡的生活,但是也只剩下半年就要說離開。冬天的時候沒什麼娛樂經常去健身房過時間,春天到了天氣轉暖,變得很不喜歡大好天氣卻躲在室內運動的感覺,捨棄了健身房,轉往戶外的單車行或只是哪都不去,消極的等待時間過去,很想家。
公園裡的玩具車原來都是附近居民直接拿來放的
即便是下雪天,還是有孩子在盪鞦韆
這一年在這的生活,確實經常驚訝,很多都是第一次見到,即使現在要出發的旅行,也是很多第一次見到會產生,但是,可能有人真的是天生浪子情懷,可以從紐澳打工度假,到加拿大,接著又流浪到英國還是南美去。對我來說,則是認清了自己的喜好,以及喜歡的生活步調,想要回台北,探索我的家鄉,有個全新投入的工作還有可以經常見面聚會的家人與朋友,當然每年的出國計畫還是少不了,因為台灣是個島,沒有飛出去,很多東西真都見不了。也該說,我是那種體驗學習的人,讓我從書本、電影、電視種種媒介去認識的一切,都覺得不夠真實,學習的深度好像也不夠深。旅行前總是做越多功課學習越多,我的方式是出發前勾勒了解當地歷史人文,到了之後,一邊旅行一邊閱讀,一邊請教一邊認識,結束之後回到家,再細細的了解更多旅行中遺漏的部份,完美主義的我,這就是一整套的旅行逗點。現在要開始我打工度假的度假部分了,有工作狂的毛病,沒有工作就有點焦慮,但是還是要學習一下,那種,好像很浪漫的步伐才對喔。

下篇再來打我對多倫多這個城市的感受,因為我爸說我都沒有寫多倫多。哈


上班期間最喜歡的咖啡飲品,用4oz的杯子裡頭裝著0.5oz espresso,2/3牛奶,1/3奶泡,使用2%牛奶。要去喝更多咖啡了!!

2012年8月22日

會討厭與會想念 part2


倒數一週。
回去台灣會討厭什麼呢?也不能說討厭,而是希望有點改變。

|回台灣會討厭 會希望更好 會改變|

-經濟問題,物價指數,薪水幅度,產業困頓-
從多倫多島看回downtown
說太多暴露我的無知,說一句話就可以點出我們的悲哀。我們買的ipad比他們還要貴,但是平均薪資是人家的一半;人家當個服務生,受人尊重,知識足夠被給高趴數小費,台灣當個服務生整天看人臉色,沒人在對你微笑真心感謝妳的專業(有啦,極少)。我一直懷著莫名的憂愁,關於回去之後的薪資。雖然邊緣產業的人都很難在世界各地立足生存,所謂藝術家難生存,但是在這裡,我總是看見比較多的可能性,還有社會給予的機會與欣賞。其中當然包含,我做了非常多年的小小服務生這個角色。

-餐廳選擇,生活娛樂多樣性-
之前提過這裡有多好吃,各國的料理都有,而且幾乎都是當地人開的店(超韓國韓國料理,超衣索比亞料理,超墨西哥超義大利超葡萄牙等等等)。除餐廳選擇外,還有以酒或以餐為主的,離開一家以餐為主的就接著去另一家以酒為主的,那些佐酒食物真是不容小覷的美好,而且這種以酒為主的店是介於bar與餐廳之間,因為他們對料理的選擇也是有法、日、義等等不同類型,而對酒的專業性與多樣化還有新鮮程度(每次去都一定會有新的)也是爽到暴。生活娛樂上,不同類型的live house隨你去,不同大小類型的劇場天天有,不同型態的戶外活動夏季每週末都有,噢,冬天還可以滑雪啦!!反正,這裡的市場提供很齊全,就像你要買手機,有時候只是想要外觀好看,不一定要有多紮實的實用內容,但是偏偏長得好看的,內容就很紮實,自己又沒有那麼多預算,這樣市場提供就不夠周全。但是這裡的餐廳市場提供就是無敵齊全。像我就很愛喝酒聊天還有舒服不做作的餐廳風格,可是台北市到底哪裡有?都是那種給有錢人的高級酒吧,或者環境對,但是對酒及餐又不夠專業跟用心。唉。需要更用心。

-空氣與天氣 你擁有的空間-
Beer Bistro | 以啤酒入味炒oyster,麵包沾汁
畢竟是建城多年的大城市,大眾運輸方便實在,沒有台灣驚人的摩托車,環境污染,空氣品質相對好很多,人也比較少,擁擠度也好多了(同事說他去倫敦看到一條路他覺得擺明是人行道,她的男友卻說那是一條路,她大喊這憑什麼是ROAD!!那到台灣她就要被擠死了)。天氣上,不可能改變的潮溼,乾燥雖然使人老的快,但是一切都咻咻就乾了。不存在的四季,擁有完整的四季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台灣的冬天很短就過去了,冷也只冷幾天;這裡的夏天很短就過去了,熱也熱那幾天,現在都已經24度的白天,17度的夜晚,超過30度的天氣就只出現過30天,如同台灣低於12度的天氣有超過30天嗎。台灣有兩千多萬人,加拿大三千五百萬人,但是加拿大是275個台灣大,雖然有超過1/3面積(甚至一半?)是住愛斯基摩人的冰天雪地。多倫多不是紐約,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大部分放眼望去,大家還是住在獨棟的房子裡頭,大廈沒有那麼密集,所以城市不是那種大廈聳立向天擠去的感覺。在台北市區要看到一個獨棟的房子,很不容易吧。在台灣都不太能感受秋天跟春天的差別,總覺得都是那種涼快的天氣,但是,原來秋天真的會讓人有點憂愁,春天真的會讓人心花怒放,因為氣候還有大自然植物給自己的味道,都變化著。就要離開四季分明的浪漫了!

-地理位置-




出國居住,才深切感受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代表了在地球上哪個經緯度,什麼樣的氣候,什麼樣的鄰國。住多倫多,飛英國8小時,飛洛杉磯5小時,飛巴西10小時。住台灣出國旅遊往歐美國家去動輒就是10小時起跳,只有5天的假期,我們就是一直跑日本,跑東南亞,跑小島。這裡可以跑的地方真多,不同季節不同城市的享受。噢。西方國家會強不是沒有原因的阿,整個居住的國土都這樣迥異著。


-多樣性 國際觀 網路-
好像亞馬遜河的生物多樣性很豐富,這裡的多樣性也好豐富,對待不一樣的心態都是普通的(沒有太多的歧視),心態是開心的、正向的,是願意而且有管道去互相了解的。雖然人沒有台灣那麼多,可是無論是生活上的一切、食衣住行、閱讀(二手書店豐富性,書跟新的一樣,好想搬回台灣,但超重的)、戶外活動的四季變化精采,就是「多樣性 國際觀」,這是我在台灣很少見到的。也讓我改變了一些想法了。

-網路 二手-
The Black Hoof | 不能拒絕的起司拼盤
這裡網路當然比台灣要早開始發達的先,大部分台灣人2009開始用FB,這裡應該是2007。而幾乎所有的店家都有網站,網站的設計也不是那種半調子,多半都有設計感應有的訊息都很齊全(因為很多小型的studio在接case,一個會寫網站的工程師開一家小studio,另外找會美術的朋友幫忙等等,做一個簡單的個人網頁包含美術設計約$2500平均,室內設計也很多小型工作室,創業不是太難,台灣現在這種小型創業的風潮也漸起了)。幾乎沒有什麼生活上的瑣事網路上辦不到。剪髮、吃飯的預約都可以用網路訂位、預約,把自己的名字填入他們網站上的日曆就好。所有的訊息與活動,網路都會有明確的網站消息,報稅、銀行一些個人財務方面的事,網路也都可以找到答案以及順利完成繁複的手續。二手市場的活絡也是台灣比不太上的,不管是蒐藏性質的vintage古物,還是純粹想要省錢買二手生活用品(craigslist!) 、家具、書籍、衣服,網路或者實體店家的選擇性都相當齊全。 因為我很依賴網路,在這個網路什麼都有的地方,真是太美好。但是我知道台灣也一直都在更齊全中,尤其台灣的網路購物是這裡比不上的,因為台灣太小,網路購物的免運費及24到貨服務,絕對是這裡的人會羨慕的! 

------------

當初加打前輩說要印個20好幾份履歷,去沿街發送。我也就是印了,影印費貴的驚人,結果我寄出的第10份以內E-MAIL就得到第一個面試,然後我就開始11個月的工作了。一直到現在,那些印好的履歷,背面是白色的紙張們,都還沒被當做便條的使用完畢,而我,已經要離開了。回去看履歷上我寫下自己的skills,我只能說,stuart啊,我履歷上真是一點欺騙都沒有。

The Fish Bar | 生蠔來自不同海域,配上佐料,鮮
其實說了那麼多,我想還是跟我年紀有很大關係。畢竟我在台灣也才剛畢業不久,台灣很多地方我都沒去過,台北高級的餐廳我也沒去過。所以,說不定多倫多跟台北也差不了多少,加拿大森林的風景也跟台灣玉山一樣令人驚嘆,只是台灣太多角落我都還沒去過,所以在這裡讚嘆加拿大的好。雖然哭夭很多台灣的不好,但是自己也期待自己這一世代的台灣人會為台灣做出什麼改變,未來的台灣以及現在每一天的變化,不管多少人看衰還是看好,我都很積極樂觀。但是,出國的生活,是必要的。一年,其實太少。




而說真的,這一年重點放在城市旅遊(魁北克市、渥太華、蒙特婁、芝加哥,之後的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DC),很多郊區(多倫多往北的郊區,往超級東的愛德華王子島、往西的牛仔城市、再往西去的聖路易斯河、往北北去的極光之旅)我都沒有去,我都不後悔,因為,總覺得還會回來。每個人旅行,因為自己的興趣還有專長,會有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我喜歡人,我喜歡遇見人與人的不同而後的碰撞,所以探索不同城市,找尋其中的不同,是我很大的興趣。我總覺得,自己的年紀,還不到去遇見太純粹的風景,太純粹的風景現在給我的震撼不會比我遇見城市間的創新還有不同來的有啟發。我用這些城市的新與舊的呈現來給我自己教育,旅行對我來說,是一種念書的方式,城市不會有一樣的,也不會有沒意思的,要去紐約了,好期待喔。旅行的腳步,不喜歡太快,喜歡即便只有三天,也要偽裝是居民,喜歡給自己看不到哪些景點也不可惜的想法,因為知道自己還有機會再來。這是24歲的gap year,是不是每隔十年,都應該給自己一年的gap?







你現在,是怎樣的心情呢?







2012年8月16日

關於工作了這些日子...


之前到芝加哥,去了intelligentsia,這篇想要講講當初的感受還有在咖啡店工作這些日子的一些。

到多倫多之後,才真正遇見第三波。第三波是繼星巴克在北美蓬勃、全球快速展店之後,到了約1990後期,這種espresso bar又被推向了另外一個往「精品」前進的方向。在第三波的世界裡,咖啡不再是普通的飲品,他是有獨特味道的,他是更有品牌意味著的。由大城市那五花八門indie coffee shop即可窺見。還有2000年開始的WBC,相信都有為這波咖啡風潮推波助瀾。
遇見第三波之後,也才發現,一些歐洲/中南美洲/北美國家(其實各國都有,但是咖啡飲用歷史越長的國家,越顯著)的咖啡文化有些被歷史綁架了。多倫多是加拿大著名的移民城市,城市中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國籍的居民,也經常有著旅客來返。在上班的時候,很常會遇見客人(尤其是義大利人)告訴我們怎麼「做咖啡」,他就一步一步的盯著妳,要你每個步驟都跟他要的一樣,然後做完之後還會教你那杯咖啡在他們國家的語言是怎麼叫的,也因此wiki上那些espresso-based coffee的飲品,一些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文發音的文字名詞,我可能都遇見了。但是,都只是牛奶/奶泡/espresso比例與先後次序的遊戲。
這些遊戲還有各國文化飲食差異,造就了各式的名詞,在多倫多,很多咖啡館就把澳洲的flat white放在menu上,加拿大人不一定會跟你點flat white,但澳洲人一定跟你點flat white。之前有提過,他們到咖啡店都不看menu的,因為就是espresso跟牛奶,他知道你一定做的出flat white、macchiato、cortado等的給他,所以他也不在乎你menu上有無。


六月那時,終於到了芝加哥朝聖了intelligentsia,他們沒有牆上高掛的menu(我只拜訪了兩家店,兩家店都是沒有高掛menu的,我想每家分店應都是如此態度),menu倚靠著木板,上頭寫了當天的日期,我挺好奇是否每天都會不一樣。上面清楚的寫下每一款咖啡用什麼方式沖煮(v60,chemex,cafe solo,kone等),而北美習慣的regular coffee他們選擇用墨西哥的豆子(成本考量吧),並且左右手同時對著v60手沖的方式快速量產,取代BUNN機器。每杯都新鮮,雖然沒有放在保溫壺裡保溫,但是他們還是在壺中放上了溫度計,也許是低於幾度就會倒掉,但是他們可以掌握來客流動,所以我相信多半還是可以提供新鮮沖好的咖啡。蠻喜歡這種menu供應的方式,因為自己如果有在家裡喝咖啡,有稍微認真了解一下,多少可以知道自己會喜歡什麼樣的沖煮法(像我就不愛濾紙),而他們咖啡豆只有寫國家與莊園,沒有另外再加一行字描述這杯咖啡的風味(不過賣咖啡豆的menu就有寫上每款豆子的風味了),我也很喜歡,自己喝了,自己領悟的味覺,就夠了。在台灣,你很常吃藍莓嘛?一定沒有,國外總寫blueberry的味道,但是新鮮藍莓跟藍莓果醬當然是不同味道阿,我們要用自己的味覺經驗去體驗(西方人又知道梅子綠茶的味道了嗎)。這張menu是「黑咖啡」的部份,另外一張就是espresso-based drink了。

flat white是澳洲創出的名詞,就像toonie是加拿大的兩元硬幣,也是加拿大創的名詞。我的認知,澳洲使用flat white這個字,是強調espresso加上的steamed milk是micro foam的,蒸完牛奶之後的表面是反光而且看不出奶泡在哪的細緻奶泡。但是北美一些跟第三波扯不上關係的咖啡館(像我之前說過那些會賣熟豆散裝的店),他們menu上的cappuccino真的就給你粗奶泡,多倫多很多餐廳提供的cappuccino就都還是粗奶泡,客人都會拿著湯匙津津有味的吃著一口一口的奶泡。而這些客人當然不知道micro foam的存在,當他們第一次喝到micro foam的cappuccino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那麼好喝,因為espresso跟牛奶、奶泡都充分混勻了,把牛奶溫度蒸的恰當,牛奶中的甜度都被表現出來,根本不用加糖了(但是他們對brown sugar還是很難拒絕)。

intelligentsia的零售區,有各式各樣的咖啡器具供你選購,他們沒有星巴克那麼大,什麼東西都要打上starbucks的logo,他們就告訴你這個V60是hario的產品,法式濾壓是bodum的等。而他們的網站上,有許多教學檔案,告訴你如何使用這些器具,如果你有iphone,他們也有出app。另外還有影片,是紐約third rail coffee裡的barista所主持的,但是場景是intelligentsia在紐約的lab,我相信third rail coffee的作法應該是師法自intelligentsia的,因為影片中的杯子也都是intelligentsia出的杯子。這些文章、影片、app都很適合在學習的時候當成其一的參考書,而不是絕對,因為這些類教材裡,告訴了你作法但沒有告訴你觀念。我對咖啡的接觸到現在,一直告訴自己要秉持著開放性還有想像力。咖啡,是互相學習與探索,西方跟東方學,東方跟西方學,不停止的學習,而不是較量,飲食這種東西,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化下,醞釀出的差異美好。說實話,我不喜歡那些層出不窮的世界比賽(WBC,latte art,pour-over),但是沒有這些比賽,又要怎麼讓自己在這個產業有名氣,有讓人信服的能力,真的很難,咖啡產業雖然已經走到第三波(強調精品與獨特性),但是跟餐廳比起來,還是沒辦法有像主廚的那種社會地位與薪資。這裡,有一個影片,是創立英國Square Mile coffee Roaster咖啡店的James Hoffmanns(2007 WBC冠軍)在nordic barista cup(北歐是最早掀起咖啡第三波的區域阿)的影片How to make a viable career in coffee,老實說,這個演講真是講的太好了!!





影片分兩個部分討論,雇主與員工。前面我提到intelligentsia那些很適合當做「參考書的一部分」但是不是課本,因為他們沒有都沒有在講述原因,只有答案,影片裡說到experiential knowledge而不是trivia,現在的人也不要去推銷和評價那些trivia,都不是真實的知識,只是瑣碎的資料,不是去網路上搜尋這些「作法」就可以說自己都會了,自己是barista了,改變的不懂的還多到不行,而且自己真的懂得緣由嗎?機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流速為什麼要這樣訂,等等太多。Myths,他說在這個產業裡沒有真正最好的工作,但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會讓你成就感極高,每天工作都好開心不得了的職位,他說他自己不可能去挑選生豆,也不可能去烘豆子,說自己是sales marketing(我也想當咖啡產業裡的這個角色),在自己現在的角色裡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但是,他在講這些角色的前提,是他認為的咖啡是HUGE global industry,太大太大了,你即便要去產區農場當咖啡農能讓你得到滿足與快樂又和樂而不為。不過,他可能無法想像在台灣那些咖啡店老闆,十項全能的功夫(烘豆、做咖啡、行銷、選生豆、杯測...全盤親自操刀),那是台灣市場的特殊性,也是有趣的地方。但是真的,對的工作對的人,適才所用,找到自己真正合適滿意的工作,真是前所未有的滿足與開懷。在他提到雇主應該要為員工打造職涯規劃(career ladder diagram),讓員工有成為專家(mastery)並且擁有自主力(autonomy)的能力與路徑,而雇主對公司的vision(遠見)要強而有力的明確,可以對照到之前我po過kyle Glenville的一則演講,他們正是在講著一樣的事情。而我在這裡咖啡店上班一年的心得也是差不多,一開始是助手的角色,後來barista要做的事情我都駕輕就熟,無論多忙碌我都老神在在,而熟客記得也是9成以上,他們要喝的,他們習慣的我都記得,一年到了,除了想家我也很想離開這家小店,雖然顧客很nice,但是太沒有變化性,老闆也沒有遠見,老闆想的只是可以存活一年又一年,他不追求成長率,他只追求穩定,他不在乎與保障員工的未來,他只關心自己。但是這樣小型的咖啡館在多倫多,在全世界有多少?難道這樣的工作就要沒有保障,沒有社會地位著嗎?我想不是的,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挑戰性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與決定,如果我今天是多倫多人,我一定會用最大努力去芝加哥的intelligentsia上班,看看人家有規模的咖啡店怎麼做生意,我把我的一切表現出來,他們會給我更多機會相較於我繼續待在這個小店裡。barista是站在一個舞台上,要真正的覺得自己站在舞台上,不是只是提供咖啡而已,是尊貴的提供咖啡,因為我要做出這樣的一杯咖啡給妳,我要跟你繼續聊更多咖啡,我要幫助你解答更多咖啡的問題,都是我經年累月的累積成長所來的,不是我去google我就可以打出這篇文章並對那些演講起共鳴,不是我都不思考不檢討,就可以得到我現在在多倫多的這份工作。有時候,自己有沒有辦法站在舞台上,只是自己有沒有察覺,自己是站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即便你一直認為自己還不夠能力站在舞台上,你也要挺起胸,站上去,因為佔久了,一定就是你的。為什麼會講到這裡呢,因為我的老闆就是挺著胸站穩穩的,把一切都「騙」過去了。如果你又有能力,就更值得站穩來。另外,關於james提到的經驗知識,太認同不過了。我從大一開始在星巴克不停接觸咖啡的經驗,我必須自信的說,不是假的,而我也持續學習跟累積,這條路根本沒有盡頭。

對了,演講內容也提到現在人在社群網站上的一切,也都有可能成為雇主評斷你的方式,那我這些文章,應該有加分作用吧,哈。







2012年8月10日

Toronto islands


終於去多倫多島了!來到多倫多一定要去的景點喔!尤其又是夏天!
這個群島以前跟多倫多是相連,可是過去一場大風災,整個安大略湖風起雲湧的,半島就變成離島了。從多倫多安大略湖岸邊坐渡輪過去10幾分鐘就到,而且只要$7來回,還可以帶著腳踏車!

群島主要分成三小島,大家去那可以野餐、帶小朋友到兒童遊樂園(這個兒童樂園Centreville Amusement Park,真的很兒童,全部設施的size都很符合小朋友,不像圓山的兒童樂園實在有點過大)、騎單車(可在島上租也可帶自己的上遊輪不加價)、海灘沙灘排球、脫光光給太陽曬(有裸體海灘,clothing optional beach,可穿可不穿,我去見識了一下,實在很害羞)、還有很多「民房」、私人飛機停機起降場、私人遊艇、划船(可租)!整個島嶼屬於多倫多市政府,除了民房、特殊club,基本上所有東西都是公共財,大家都可以享用,跟朋友、家人,到這裡野餐聊天曬太陽,耗掉一整天也很舒服。很多人在海灘躺個3小時似乎也不足為奇。不過這種地方,就是要自己去體驗,才可以感受更多,看太多文字也沒什麼激情,就講一些讓我比較興奮的事。


首先是,我終於划到canoe了!!真是超級好玩的ㄟ!終於比較清楚kayak跟canoe的差異,在這裡講一講。(本來租完一小時兩人乘坐的canoe回過頭要去租單人kayak玩,就已經都租完了,到島上玩,除非是非假日,不是還是趁早來比較好!越晚人越多,渡輪都開到晚上11點才打烊。因為從島上看完回去多倫多夜景及城市天際線還滿美的。)這兩個單字,中文都翻獨木舟,但是他們是不一樣的東西(canoe來源是北美原住民印地安人,kayak則是愛斯基摩人)我正在划的是canoe,兩者最主要差別就是槳,canoe是單邊槳(single blade),kayak(下面那張照片)的槳是兩邊(double bladed paddle)可以划的。其他的差異,會端看運動用途還是休閒上有一些不同,我以下說法只是就我那天在島上租賃的不同敘說。canoe是開放式的船(oped boat),像我的包包就可以放在我腳邊,canoe當初設計拿來負載商品,canoe的船體通常也都比較寬大而重,人像坐椅子一樣坐在上面。kayak的座位像座艙(cockpit)整個人塞進去,船型設計整個面是罩住的(closed hull),船體也較狹窄。兩種都有單人與雙人乘坐的船型設計,但是如果多於兩人的都是canoe。其實還有更多深入的不同(運動上的,奧運項目),就不贅述了,但是我覺得這個運動好開心,回台灣想要繼續投入!看到很多厲害的玩家,就划著kayak出了這個寧靜的湖面,到好巨大的安大略湖,然後旁邊一堆巨大的遊艇或更大的渡輪,真是厲害極了。查了台灣玩獨木舟的,則是很多深入台灣那些大大小小的急流河川中,好爽。不過我那天第一次體驗,一開始連海草的波動都嚇到我了,拿來休閒也是愜意的要命,原來在湖(海)上的感覺那麼好,難怪有錢人都獨享一艘船。






再來說說島上的民房。房子可以排隊長期土地租用建物購買,整個多倫多島的土地都是屬於多倫多政府的,但是島上的房子呢?土地必須跟政府租用,土地上的建物則是自己蓋,或者跟上一個蓋的人買。但是需要先繳一筆錢進入排隊的名單,名單上有500個人,每年只會有2~3個人得到租用的名額,而土地租用是長期契約,99年這樣。這些房子都很具巧思,有樹屋的,感覺很 像宮崎駿魔女宅急便裡面,魔女飛到森林裡面遇見的小木屋一樣可愛。島上當然是沒有學校的也沒有超市的,而且冬天應該超級無敵冷吧。朋友一直說,那是要開船去超市買菜嗎?我們平凡人很難想像這種有錢的私人別墅生活。說到別墅要來講我英文太爛的笑話,cottage這個單字是鄉村裡的小木屋,可以用租的,或者有錢人家另外擁有,去避暑的。常常假日到,問客人有什麼計畫嗎,客人都會聳聳肩,說只是去cottage,一開始我不知道這個單字,想說college?為什麼要去學院,而且為什麼去學院都是在北邊,我就以為是北邊的一個地名,後來繼續聽對話,就覺得,不對好像是別墅的意思。一直過了好久,我才終於問朋友求證到是cottage,因為他們都講太快了,聽起來跟本就是college。往北邊開個四小時的車程,多倫多是30度的話,北邊就是24度了,而且又在森林裡,整個很舒服,我也很想去cottage住住耶...

-----

多倫多島絕對是假日到多倫多必遊的景點之一阿。

-----

打工度假的生活就要落幕了,當初冬天見過一次面的台灣打工旅遊女孩,也要離開多倫多去南美洲三個月橫跨每個國家的旅行,聽到了實在很佩服她。
這一年的時間,發現很多自己真實的樣子,怎麼說真實呢,就是那種,你要去做嗎?你不要去做嗎?你自己又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是外向的?是喜歡交很多朋友的?是不喜歡出門,不喜歡運動的?是討厭工作,喜歡工作的?很多對自己的不夠了解,都在這一年裡,看的更透徹了。甚至,都會被自己嚇到,天啊,原來我是這樣的阿,我都不知道我有這麼害怕哪些事,或是我有那麼抗拒哪些事。原來怎麼樣的形式,會讓自己那麼自在。
我想,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對我來說,是工作,對討厭工作的人來說,或許覺得我選擇的方式很難讓真實的自己真正的在生活中喘息,但是因為擁抱自己真心熱血的工作,是我擁抱自己最緊實的時刻,我曾經以為自己是喜好旅行的人,但是這一年我才知道,我同我媽一樣,是愛好安定生活的人。安定生活不代表當公務員,只是不追求流浪特質,但追求城市裡2個小時下午時段的流浪,追求那張一樣的床,一樣的沙發,一樣的連蓬頭。更真實的遇見自己,更真實的找到自己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別人的生活沒有什麼值得比較與過分羨慕,因為當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且努力追尋中,一切都會安然自得,而且滿足。因為這份滿足,會讓自己開心,隨之而來的什麼,也都會讓自己更喜好每天的生活。
經過了這一年,或許還不能大聲說出,但是已經可以在心裡,慢慢滋長著一些想法-「我是要這樣生活的,嗯,是這樣的。」

離開學校之後,有多久沒有好好的學習一件新事物了呢?回台灣要去報名kayak的課程,因為學到老活到老阿。我一直都是認真的學生呢。

生活,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最快活。



番茄醬遊艇,有一個阿嬤在上面,應該是他的遊艇,這裡一些餐廳的番茄醬都會自己做,超級好吃。我很喜歡番茄醬,很想念蛋餅、蔥抓餅,我都沾番茄醬不是醬油也不是醬油膏。日文跟台語的番茄醬都是「ㄎㄟˊ 價 晡」喔,啤酒台語跟日文也是一樣的。

你找到你生活的方式嗎,我迫不及待回台灣,因為我想要認真的,過著那些更真實的生活。與我的家人、朋友們一起,享受台灣。

最後放一張照片是我小阿姨去日本富士山爬山時,遇見了山上的鳥居,看到這照片,我真是太驚嘆了,台灣有那麼多山,你有去爬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