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9月22日

度假中



how fanny she is!?


而非旅行中。
如果是旅行,總覺壓力大些,旅行這名稱給人一種,如果沒有收穫會很愧疚感。所謂收穫是那種歷史故事阿,當地風情阿,交友拓展視野阿,什麼壯遊的那一套。尤其當內容是30天的美東四個城市遊走,給我自己壓力又更大了。
但是,我不是旅行喔,只是度假。雖然前一年過的相當快活,沒什麼去度假的藉口。硬要擠出理由,發現大一開始打工之後,不論是打工性質還是全職的工作,也還真的6年也沒一個間斷過。所以,旅行出發的心態,就漸漸的轉化成度假了。轉成度假之後,心情也真的跟著放鬆了許多,不再急著要找更多的資料,怕哪裡沒去成很懊惱,也不在乎要不要把要去的地方標在地圖上,按圖找路了,就讓自己漫無目的在喜歡的那群建築物裡面迷路,然後有沒有意外有沒有驚喜都不在乎。只在乎,不用在乎時間的感受。

波士頓的HI HOSTEL除了冷漠之外,都蠻舒適的。住HOSTEL住到很愜意,很喜歡寬敞的公共空間,昨晚坐在廚房觀察大家怎麼煮飯,結果很多年輕人是比我還不會煮飯的,連超市那種快煮包,都可以次序錯誤,先煮滾水也不知道。或者是第一次使用快煮包的兩個年輕女孩一直互相幫對方拍照。還有第一次煮泡麵的亞洲男孩,在鍋子大滾冒煙時想用iphone拍照上傳FB結果煙太大,只好等到拿開爐火,放到桌上來再慢慢拍。一邊吃,一邊繼續滑手機,很關切到底有沒有人回應。也有人用完烤箱,烤盤不洗,負責維持廚房清潔的工作人員快要抓狂。還有不在乎鍋子數量有限,用完鍋子就擱著,等到吃完才回去洗鍋子。很多年輕人是用這樣出外旅行磨練自己的吧,自己煮飯,自己找地圖,自己洗衣服,自己跟自己吃飯,自己去找人聊天,自己坐8個小時的巴士。HOSTEL公共空間的桌子多半是大張一起坐,出國到現在還是改不掉喜歡猜亞洲臉孔的人是哪國人,結果只是越來越退化。經常覺得是台灣人的人是韓國人,到底是不是台灣人呢,都是最常猜不出來的,都要拉長耳朵去聽他們的口音,之後就一清二楚,偷聽旁邊年輕台灣女孩跟外國人的聊天也很有趣,不要問我為什麼不加入,因為我在度假。結果年輕台灣女孩一個19歲一個大學剛畢業很不想就業,19歲的翹掉大學開課第一週跑出來玩。想想19歲跟我也差6歲了,真是嚇死我。這樣他們出來旅行的費用如果不是自己賺的,就不好玩了。

今天去水族館。

波士頓有哈佛,有學生當導覽,告訴你歷史故事。
總覺得哈佛圖書館的故事很諷刺。
我的臉在跟包青天比黑

旅行,度假,旅遊。都不一樣,但還是看你怎麼詮釋,我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結論,其實我不適合旅行,我適合度假。

如果把心情放在旅行的出發了,心情就會一直沈重著,沈重著思考過去歷史,與現況還有未來的困境。度假,就隨意著的享受天氣,享受眼前的美與不美。然後放空一切。就足夠了。

看見hostel的年輕人,才知道自己真的不年輕了。我以為我還是大學生呢。今天在廚房觀察不到什麼,因為今晚沒幾個人,不知道大家要去哪裡過weekend或者今天是friday night會在hostel廚房的人,都不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是不甘於friday night的。晚上八點在波士頓的hostel等時間,看文章,等烘衣機,等待會11點的夜車坐六小時去費城,清晨的費城等著迎接我。我只是,度假的步調,迫不及待等著28號的長榮班機,回家。吃清蒸魚,炒空青菜,我媽煮的白飯,喝台啤高粱,就足夠了。

你看大學生會羨慕嗎?我只能說我有點太喜歡自己現在的年紀。
因為學生時期的任一時代,都會有一種黏稠的尷尬纏身。




2012年9月6日

離開了 part 2 (關於多倫多看見)


五天前來到紐約,從飛機場轉上了巴士,在巴士下了交流道駛進曼哈頓市區,我看見路邊那個綠色底白色字的交通號誌牌子寫著,歡迎來到曼哈頓,之後巴士像80公斤的肥胖婦人硬要擠進給孩子過的旋轉門一樣,進了一個街道,狹窄的街道,路旁都是飯店,人行道上有慢跑的人,路邊停車有fedex的快遞車。之後左轉進了42街,人行道上滿是的人群,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不論是去芝加哥還是待在多倫多,甚至之前冬天去旅行的東部加拿大城市,我都沒見過那麼多人,上一次在台北感受到人多的日子可能是去年七月了。
這樣的擁擠,真的嚇到我了。

還在Bull Dog上班時,有時候客人和老闆聊起紐約,大家反應都是很熱烈的喜歡著,覺得這個大城市的變化多端,很多高樓大廈,但是他們似乎並沒有像要住在紐約的渴求,反而是覺得搭個飛機1.5小時就可以到紐約逛逛很不賴。


雖然地鐵簡單,但是多倫多市區有密布而且路線長的streetcar

一年的時間,總感覺起來,多倫多是有點「抗新」的城市。

從streetcar還有地鐵開始講起這個我感受的「抗新」吧。下面一張圖是網路上多倫多人自嘲的地鐵圖,簡單明瞭只有兩條線交錯的多倫多TTC地鐵圖,也說明了這個城市相較之下似乎有多「不繁榮」,但其實這城市並不缺少任何大城市的基本生活水準與趣味。





小小的台灣,上了大學大家都會問說你從哪裡來,台北人、台中人、高雄人,不同都會區的小孩有著不同,或者本來就不生活在都會區的小孩又更不同,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更多重的體驗認識與彼此了解,所以大學交友才比高中有趣的多。而在國際裡的這些城市,他們彼此也喜歡說自己是住在哪個城市的,如果說到多倫多,應該多是不被注意的吧,因為北國的加拿大,好似還是離大家很遠。

streetcar開在路面軌道上,最早在1861年就開始營運,他根本就是路面交通的毒瘤,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不像一些城市有輕軌的專門道路(像台北公車專用道),而是跟普通車輛是同一個車道,所以普通汽車是也是開在有軌道的道路上,除此之外,民眾上下車的方式極度浪費時間。公車載客會停靠「路邊」,但是streetcar停車是停在距離路邊站牌一台車距離的位置,所以你上車要走過那個距離,走上streetcar,那如果有車衝過來不是很危險?所以當streetcar停車時,司機都會用後照鏡一直看後面有沒有車來,如果有車沒有停在streetcar屁股後面,司機就會大按喇叭。而停車客人上車的位置,都是在街口,如果綠燈的時候停,客人上車上到變紅燈,但是後面的車子就一直在後面不能超過streetcar喔(偏偏多倫多有streetcar的路面都是只有兩道),而所有車輛也都耐心等候,我每次都覺得很不能接受這個等待,一般是公車停靠路邊,我還有內線道可以走,但是streetcar就停在內線道,人又要橫走過馬路,車子只能乖乖停在streetcar屁股後面。除此之外,是驗票方式,北美城市大多有月pass可以買,一整個月買一張pass要坐多少次隨意。台北市悠遊卡逼逼,紐約市是刷卡(巴士與地鐵同樣),但是多倫多雖地鐵是用刷的,streetcar及巴士用「看」的,把pass拿起來亮給司機看就上車了,地鐵忙碌的時候也是可以用看的,雖然比較省時,但是總覺得不實際,這就是跟加拿大人"be honest"的信仰極度相關了。

因為streetcar愚蠢的上下車方式,只要市區車一多,或者交通號誌一沒弄好,常常會塞個老半天或者是本來間隔15分鐘從總站發出的streetcar,因為號誌跟上下車被卡住,使得經常會遇見連續5台streetcar一起出現的愚蠢情境。這個大眾運輸的「復古」,讓我感受他們第一件「抗新」。而確實TTC在1980有想把streetcar淘汰,但是被當地草根民眾組織反對。並且持續創新streetcar車廂的改進,之前才看到多倫多新聞說未來幾年會全面換新車廂,因為車廂本體的車內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就像你搭國光客運有很多座位但是沒有站位,因為高速公路是不能站人,但是市內公車站位空間就比座位多,大家搭公車站個30分鐘不是問題,大眾運輸的站位本來就很重要(愚蠢的柵湖線就是標準失敗無站位)。streetcar的車內站位,根本在冬天大家裹厚厚外套的情況下,只有寸步難行,腳踏車也根本上不了。

如果一個城市繼續發展擴大,人口必定增加,而且集中。如果多倫多人口繼續成長,streetcar一定會越來越難用。每個路口也只會塞車塞的更嚴重。另外,在多倫多有騎單車的經驗,都要小心streetcar的軌道,如果你的前輪不小心掉進去,就會跌倒了,我認識的台灣加打人包含我,有五個都跌過。而且都會破皮摔傷。


但是我們真的那麼「趕時間」嗎
有時候,復古的,才是生活的滋味體驗
他們不是守舊,是保有最初

交通的抗新說完,說城市的模樣。




一個城市建築材料的使用,可以說很多歷史故事,與當時的經濟發展。但是我沒有真的去找那些資料,只能勉強點點水。在多倫多市區(queen e.,queen w.,dundas e.,dundas w.,chinatown後面的房子等)可以見到很多這種木造房,沒有前庭沒有後院,大多獨棟(house)或者兩棟相連(townhouse),有著尖尖的屋頂,門口有木頭的電線杆(市區有的地方沒有電線桿有的地方有),通常門口前面推放著垃圾桶或者幾台單車,還有垂死的盆栽。我不敢住這種房子,他們總看起來舊到不能,通常裡面沒有中央空調,是獨立每間房間靠近窗戶的地方會有那種大約100cm高,葉扇式模樣的電暖器,有一些房子是壞掉沒在用,當裝飾。多倫多除了金融區那幾個街區有高樓大廈外,都是這些矮小的房子,或者是一些近幾年蓋起來的大廈(condominium),以及不是太多的公寓(apartment),近年開始蓋起許多condom,也是北美很後期才開始炒作這些房價的城市。而這種尖尖屋頂,上頭有窗戶外露,前面有個小前廊的房子,他們稱維多利亞式建築(victoria house),當然我拍的這種是平民化的,市區還是有很多精雕細琢的維多利亞式。


有一些是磚牆與木造混搭,但看起來就是這樣很舊




蓋房子好像在推積木
相較其他北美大城,多倫多人口沒他們來的多,使大廈的居住需求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面也是人口不見得都愛住市區,很多人都住多倫多的郊外,所以大多倫多區(Great Toronto Area,GTA)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只是很不密集。這也是我到紐約之所以會被嚇到的原因,紐約人口又多又稠密,多倫多人口沒有那麼多而且散佈各地,這可能要歸功多倫多雖然地鐵只有兩條線,但是有通勤列車GO TRAIN的幫忙。GO TRAIN有點像火車的方式,但是班次密集,距離較短,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大多倫多區的居民到市區上班的通勤列車。另外,人口之所以不一定選擇居住市區,除了房價之外,他們遍好選擇house住,而不是公寓,所以市區蓋起的condom大多住的不是家庭,而是單身漢、情侶。
另外很多倫多當地人,家鄉是在東南西北車程3~6小時更偏僻的小鄉村,他們進到城裡打拼工作,求學念書之前都是住在鄉村地帶,鄉村地帶什麼都沒有,就是大量的「戶外運動」,划船、爬山、露營等,所以在假日,很多市區的民眾都是開車去住別墅(cottage)度假,冬天也是往郊區跑去滑雪,只要對運動不排斥的加拿大人都很會滑雪,之前瘋奧運,我同事就說他好幾個朋友都是奧運選手,夏季冬季都有。當然你要留在市區,愛party的人也一定不寂寞,多倫多的gay villige是加拿大最有規模的,夏天市區每個週末也都會有參加不完的免費活動,live house也很多,夠水準的各國料理餐廳也不是問題,基本城市該有的他都有,但是他就沒有那麼出色跟絕對厲害,與其他北美城市相比。或者假日就搭飛機往其他城市移動或者遠一點飛中南美度假也都大有人在,因為機票都很便宜,還常特價。
總結以上,交通還有房子住宿,假日休閒。如果今天你已經是一個住在北美其他大城很久的人(芝加哥、紐約等),一定會覺得多倫多很遜色,在城市的較勁裡面,但是,如果你喜歡城市基本水準條件的居住,但又不喜太多人擁擠,而且喜歡2個小時車程內就可以到無敵多樹的森林地帶露營,那一定會愛多倫多!

如果真要我說這一年後悔的地方,就是沒去露營吧,雖然我超有潔癖,但是這裡的露營一定很屌!還可以划獨木舟,想到就覺得很幸福。(要去阿岡昆看楓葉!)

多倫多整體感覺真的很不新,我不會用「守舊」而是用「抗新」,因為他們還是有在新,以咖啡來說,多倫多也有很多獨立咖啡店跟一些小型連鎖,合作對象是ontario烘豆廠不是美國的品牌,在多倫多喝到的咖啡不會比去芝加哥,在紐約喝到的差,他們有一直在更新,只是他們想「保留」那些曾經舊的歷史模樣在城市裡繼續被使用著,不是用另外的方式被使用(例如舊市府改成博物館這種),而是繼續是住宅的就繼續給人住,是舊市府的就是另外一棟政府單位。

另外,多倫多人對蒙特婁是很憧憬的,他們也都覺得那個城市很美,像是另外一個國家一般,對他們來說,法語區的保留是一種驕傲,即便在北區的ontario也還是有一些市鎮是英法雙語共用的。(遇到一個同事在高中以前都是念法語學校,父母也是講法語,我超驚訝,因為他的英文就是英文母語的模樣著,但是他說她搬到多倫多之後,都沒遇見法語人,所以很想搬去蒙特婁)至於蒙特婁,那舊的遇見又更多了。

關於移民者,多倫多對移民者的照顧,不是讓他們安居在加拿大而已,而是讓他們成為加拿大人,把移民的思維放進整個加拿大的教育,我去渥太華的加拿大公民博物館就發現他們不停在告訴參觀者加拿大移民者歷史。相較於美國的移民者,多倫多比較單純,印度、中國、菲律賓、少部分南美洲、俄羅斯,不過許多學生是從中南美洲來留學的,非裔加拿大人比美國的非裔美國人少非常多。雖然我到美國旅行也不是很長的時間,但是我跟朋友兩人的感受都是一致的,在美國所感受到的因為皮膚顏色不同,英文流利程度不夠所帶來的不舒服眼光比多倫多強烈非常多,讓我們很慶幸選了多倫多落腳,因為多倫多人都非常nice,不管他們是白人或者不是,而且他們一點也不在乎你英文不流利,也不在乎你不是這裡人,而在這裡打工等等之類,他們就是當你是一般人。是非常舒服的。美國,就算了。

打了很多,總結來說,我誤打誤撞選了多倫多當這一年在加拿大打工度假的落腳,真的很開心,喜歡城市但不喜太吵鬧,多倫多的大小很恰當;很容易在意起別人眼光的我,在多倫多受到的待遇非常舒服,沒有任何不適。還有即便是只有12小時車程距離的紐約和多倫多相比,多倫多的乾燥氣候,真是讓人愉悅,我已經覺得紐約太潮溼了,回台灣可能會瘋掉。

這是這個城市給24歲的我的感受,還有我選擇在這個城市落腳一年,不移動的打工度假方式的看見。如果今天我是28歲,相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心情,但是就像我之前打過的,端看你在自己人生哪個階段著。相較於熱愛流浪的打工度假,我顯得很弱,但是,這一年的生活,也讓我真正遇見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這會讓我回國找工作或者繼續下一步的腳步踏出的更對自己放心,所謂的對自己放心,是我知道我會一直踏在一個快樂的路上,因為我知道我要什麼,也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適合我,雖然我父母可能早就了解了,但哪個孩子耳朵不硬,總是要自己親身證實體驗了,才會願意去走那條「自己選擇的路」。

有用連結資訊
*一位打工度假狂人部落格給猶豫不決要不要到加拿大的人參考:令果貓~打工度假流浪記
*到多倫多生活必按的FB粉絲頁like:
在多倫多的幾位似乎是人妻,經常會告知一些即時的活動訊息:Ladies in Toronto-瘋!多倫多
加拿大打工度假資訊版:拜託不要不自己google或爬文就問蠢問題,很令人厭惡,沒有人有義務要回答懶惰的人問題,尤其要打工度假了,就不要抱持有人要給答案的心態,答案都自己去找吧
找二手商品,找工作,找房子,找:craigslistKijiji
了解多倫多最新生活近況,找餐廳,找活動,找好玩(也都可以去FB按like比較方便更新訊息):blogTO(有app可以下載,超好用,找吃的超方便,看大家的評價也很有趣);The Grid和NOW是兩個每週四出刊的生活報紙,在路邊或者咖啡店都有得拿免費,The Grid比較多是一些專欄還有多倫多變化近況,而NOW是喜歡party的人一定要看一下,告訴你每週每天哪裡有party哪裡有演唱會音樂會有的沒的一堆活動。

雖說從網路搜尋可以找到很多好康道相報,但是我發現,還是口耳相傳的品質最高!所以,逛街逛小店,去咖啡店,跟店主人閒聊都可以得到很多好資訊,我在咖啡店上班,客人就會跟我說,客人介紹的餐廳都是無敵好的!比網路任何評鑑都有效率的多!

如果有陌生人在看我網誌,對打工度假或多倫多生活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問我,絕對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