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4月17日

正式了。Barista


在經歷了跟老闆一起上早班打仗的日子,大約一個月之後。正式的成為了barista,也得到一個助手的配額了。



<cafe myriade,montreal,canada>

那時候去montreal,到這家咖啡店看到很多,一家店可以販售四種以上的roaster,同時使用兩個roaster的綜合豆,顧客可以自己選要哪家的。這個吧台我很喜歡,出飲料的地方,就像一個窗台,每一種飲料都有saucer的需求,所以接下來要出什麼,就先把saucer放好。Barista都不笑的,非常專注跟快速的做飲料,也不跟客人閒聊。蒸牛奶的旁邊就是一個小小的水槽,清洗一切都非常方便。另外一邊沒有拍到,是一個很像台灣中藥行的木頭抽屜櫃,正方形的擺在桌上,大概有42格吧,裡面是新鮮散裝的茶葉包成一包一包的茶包(loose leaf tea),加拿大受英國影響比美國明顯多很多,對茶葉的概念態度與東方是截然不同的。整個吧台的木頭,是很自然,不做作的木頭,渾然天成的融入那個長得很現代化的espresso machine。再來就是,穿著很像在做木工的圍裙,讓我覺得barista太迷人了。一家店的氣味,應該要是很自然的,那種矯作的咖啡館,很令我窒息。回去台灣,可能又更難找到自己會投以所好的咖啡館了。

來到這裡,對咖啡的眼界大開,是我當初來之前完全沒有辦法預想到的。我在台灣,嚴格說起來,從來都不是barista,星巴克的做咖啡方式,什麼都不是,頂多就是跟50嵐一樣,mix一切。而之前沒有成為barista,也真的無法對barista有真實的尊重,就像我對WBC的比賽,一直都不是很在意,也不會覺得得名的人特別厲害,因為一直都很不喜歡主流的比賽,覺得「比賽」勢必有某程度上的「蒙蔽」。

台灣是刺激大家來擁抱咖啡,刺激咖啡的需求。這裡是,咖啡需求是文化世代的傳承,大家就是「需要咖啡」,只是需要的程度以及挑剔度的不同。咖啡在這裡,是每家每戶都需要的,年齡層也逐漸下降,所以青少年到白髮斑斑都需要咖啡,每家每戶又因為背景的不同(英國、英格蘭、印度、中國、日本、美國、南美、中東太多國家不同背景的來源)對咖啡的飲用方式有所改變,這個需求要相較於台灣,有什麼飲食是每家每戶都會需要的,年齡層又那麼廣?難怪咖啡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

現在,非常尊敬所有的barista,尤其是台灣的那些,因為,又要烘豆子,又要拉花,又要social,又要努力刺激市場。真的很偉大。

在這裡推薦
一本書
這本書蠻實在的,寫的很全面性,很夠基本,也很夠深入,只是不知道台灣買不買的到。


一個網站
這個網站寫的範圍剛剛好多,寫的內容很實在不偏頗,不會太深也不會太淺

如果不是英文能力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我可以跟客人交情到什麼地步,不過先無論這個,我最在意的還是「穩定度」,這也是所有barista一定要擁有的,台灣沒有那麼忙碌的咖啡館,要靠練習才可以有這個穩定度,能在國外體驗這些,非常爽快。

Barista不會等同於owner,一家咖啡館的owner可以做到的格局非常廣,看究竟要做多大,有點太晚,但是最近才認識intelligentsia(在芝加哥起家的咖啡業者),要叫他業者,因為他們業務範圍之廣泛,店的設點也從美西跨到美東,除了店面的經營,還有向外拓展的同業扶植業務,商業豆供給,直接跟咖啡莊園的直接生豆貿易,甚至還有他們烘豆廠的tour一次收$20(一定要去),到魁北克都可以喝到他們的豆子。那台灣是不是也有能力做出這樣的咖啡館,豆子賣到中國大陸去。


所以,自己到底要成為怎麼樣格局的Barista?


台灣市場又會有什麼樣的前景?


在這裡的咖啡館,如果只是像圖中那家或者是我現在工作的小咖啡館,這樣的格局,基本上找對位置,鎖定對客群,barista的形象夠鮮明,barista懂得挑物品(選豆、店內裝潢、音樂、機器使用、風格)在這裡,很容易就可以開起來,很容易就可以有穩定的客群。所以,barista在這裡,比較簡單解釋起來,就是一個「把關者」,作一些篩選的動作,協助客人得到一個他要的卡布、拿鐵。再加上,一些表演藝術的天份,拉花、把飲料作的很漂亮、跟客人互動,在那個吧台,就是舞台,盡情的表演,才能為自己得到最多掌聲。


這套,在台灣,行得通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