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寫的 你呢

寫那些不是太重要的
不足以成參考的
但是足幫助自己的
能幫到除了自己的之外
就是謝天謝地的幸運了

咖啡 生活 生氣 旅行 寫這些
Facebook|Ju Hsuan Polly Chiu

2012年8月16日

關於工作了這些日子...


之前到芝加哥,去了intelligentsia,這篇想要講講當初的感受還有在咖啡店工作這些日子的一些。

到多倫多之後,才真正遇見第三波。第三波是繼星巴克在北美蓬勃、全球快速展店之後,到了約1990後期,這種espresso bar又被推向了另外一個往「精品」前進的方向。在第三波的世界裡,咖啡不再是普通的飲品,他是有獨特味道的,他是更有品牌意味著的。由大城市那五花八門indie coffee shop即可窺見。還有2000年開始的WBC,相信都有為這波咖啡風潮推波助瀾。
遇見第三波之後,也才發現,一些歐洲/中南美洲/北美國家(其實各國都有,但是咖啡飲用歷史越長的國家,越顯著)的咖啡文化有些被歷史綁架了。多倫多是加拿大著名的移民城市,城市中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國籍的居民,也經常有著旅客來返。在上班的時候,很常會遇見客人(尤其是義大利人)告訴我們怎麼「做咖啡」,他就一步一步的盯著妳,要你每個步驟都跟他要的一樣,然後做完之後還會教你那杯咖啡在他們國家的語言是怎麼叫的,也因此wiki上那些espresso-based coffee的飲品,一些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法文發音的文字名詞,我可能都遇見了。但是,都只是牛奶/奶泡/espresso比例與先後次序的遊戲。
這些遊戲還有各國文化飲食差異,造就了各式的名詞,在多倫多,很多咖啡館就把澳洲的flat white放在menu上,加拿大人不一定會跟你點flat white,但澳洲人一定跟你點flat white。之前有提過,他們到咖啡店都不看menu的,因為就是espresso跟牛奶,他知道你一定做的出flat white、macchiato、cortado等的給他,所以他也不在乎你menu上有無。


六月那時,終於到了芝加哥朝聖了intelligentsia,他們沒有牆上高掛的menu(我只拜訪了兩家店,兩家店都是沒有高掛menu的,我想每家分店應都是如此態度),menu倚靠著木板,上頭寫了當天的日期,我挺好奇是否每天都會不一樣。上面清楚的寫下每一款咖啡用什麼方式沖煮(v60,chemex,cafe solo,kone等),而北美習慣的regular coffee他們選擇用墨西哥的豆子(成本考量吧),並且左右手同時對著v60手沖的方式快速量產,取代BUNN機器。每杯都新鮮,雖然沒有放在保溫壺裡保溫,但是他們還是在壺中放上了溫度計,也許是低於幾度就會倒掉,但是他們可以掌握來客流動,所以我相信多半還是可以提供新鮮沖好的咖啡。蠻喜歡這種menu供應的方式,因為自己如果有在家裡喝咖啡,有稍微認真了解一下,多少可以知道自己會喜歡什麼樣的沖煮法(像我就不愛濾紙),而他們咖啡豆只有寫國家與莊園,沒有另外再加一行字描述這杯咖啡的風味(不過賣咖啡豆的menu就有寫上每款豆子的風味了),我也很喜歡,自己喝了,自己領悟的味覺,就夠了。在台灣,你很常吃藍莓嘛?一定沒有,國外總寫blueberry的味道,但是新鮮藍莓跟藍莓果醬當然是不同味道阿,我們要用自己的味覺經驗去體驗(西方人又知道梅子綠茶的味道了嗎)。這張menu是「黑咖啡」的部份,另外一張就是espresso-based drink了。

flat white是澳洲創出的名詞,就像toonie是加拿大的兩元硬幣,也是加拿大創的名詞。我的認知,澳洲使用flat white這個字,是強調espresso加上的steamed milk是micro foam的,蒸完牛奶之後的表面是反光而且看不出奶泡在哪的細緻奶泡。但是北美一些跟第三波扯不上關係的咖啡館(像我之前說過那些會賣熟豆散裝的店),他們menu上的cappuccino真的就給你粗奶泡,多倫多很多餐廳提供的cappuccino就都還是粗奶泡,客人都會拿著湯匙津津有味的吃著一口一口的奶泡。而這些客人當然不知道micro foam的存在,當他們第一次喝到micro foam的cappuccino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那麼好喝,因為espresso跟牛奶、奶泡都充分混勻了,把牛奶溫度蒸的恰當,牛奶中的甜度都被表現出來,根本不用加糖了(但是他們對brown sugar還是很難拒絕)。

intelligentsia的零售區,有各式各樣的咖啡器具供你選購,他們沒有星巴克那麼大,什麼東西都要打上starbucks的logo,他們就告訴你這個V60是hario的產品,法式濾壓是bodum的等。而他們的網站上,有許多教學檔案,告訴你如何使用這些器具,如果你有iphone,他們也有出app。另外還有影片,是紐約third rail coffee裡的barista所主持的,但是場景是intelligentsia在紐約的lab,我相信third rail coffee的作法應該是師法自intelligentsia的,因為影片中的杯子也都是intelligentsia出的杯子。這些文章、影片、app都很適合在學習的時候當成其一的參考書,而不是絕對,因為這些類教材裡,告訴了你作法但沒有告訴你觀念。我對咖啡的接觸到現在,一直告訴自己要秉持著開放性還有想像力。咖啡,是互相學習與探索,西方跟東方學,東方跟西方學,不停止的學習,而不是較量,飲食這種東西,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化下,醞釀出的差異美好。說實話,我不喜歡那些層出不窮的世界比賽(WBC,latte art,pour-over),但是沒有這些比賽,又要怎麼讓自己在這個產業有名氣,有讓人信服的能力,真的很難,咖啡產業雖然已經走到第三波(強調精品與獨特性),但是跟餐廳比起來,還是沒辦法有像主廚的那種社會地位與薪資。這裡,有一個影片,是創立英國Square Mile coffee Roaster咖啡店的James Hoffmanns(2007 WBC冠軍)在nordic barista cup(北歐是最早掀起咖啡第三波的區域阿)的影片How to make a viable career in coffee,老實說,這個演講真是講的太好了!!





影片分兩個部分討論,雇主與員工。前面我提到intelligentsia那些很適合當做「參考書的一部分」但是不是課本,因為他們沒有都沒有在講述原因,只有答案,影片裡說到experiential knowledge而不是trivia,現在的人也不要去推銷和評價那些trivia,都不是真實的知識,只是瑣碎的資料,不是去網路上搜尋這些「作法」就可以說自己都會了,自己是barista了,改變的不懂的還多到不行,而且自己真的懂得緣由嗎?機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流速為什麼要這樣訂,等等太多。Myths,他說在這個產業裡沒有真正最好的工作,但是你要找到適合你的,會讓你成就感極高,每天工作都好開心不得了的職位,他說他自己不可能去挑選生豆,也不可能去烘豆子,說自己是sales marketing(我也想當咖啡產業裡的這個角色),在自己現在的角色裡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但是,他在講這些角色的前提,是他認為的咖啡是HUGE global industry,太大太大了,你即便要去產區農場當咖啡農能讓你得到滿足與快樂又和樂而不為。不過,他可能無法想像在台灣那些咖啡店老闆,十項全能的功夫(烘豆、做咖啡、行銷、選生豆、杯測...全盤親自操刀),那是台灣市場的特殊性,也是有趣的地方。但是真的,對的工作對的人,適才所用,找到自己真正合適滿意的工作,真是前所未有的滿足與開懷。在他提到雇主應該要為員工打造職涯規劃(career ladder diagram),讓員工有成為專家(mastery)並且擁有自主力(autonomy)的能力與路徑,而雇主對公司的vision(遠見)要強而有力的明確,可以對照到之前我po過kyle Glenville的一則演講,他們正是在講著一樣的事情。而我在這裡咖啡店上班一年的心得也是差不多,一開始是助手的角色,後來barista要做的事情我都駕輕就熟,無論多忙碌我都老神在在,而熟客記得也是9成以上,他們要喝的,他們習慣的我都記得,一年到了,除了想家我也很想離開這家小店,雖然顧客很nice,但是太沒有變化性,老闆也沒有遠見,老闆想的只是可以存活一年又一年,他不追求成長率,他只追求穩定,他不在乎與保障員工的未來,他只關心自己。但是這樣小型的咖啡館在多倫多,在全世界有多少?難道這樣的工作就要沒有保障,沒有社會地位著嗎?我想不是的,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挑戰性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與決定,如果我今天是多倫多人,我一定會用最大努力去芝加哥的intelligentsia上班,看看人家有規模的咖啡店怎麼做生意,我把我的一切表現出來,他們會給我更多機會相較於我繼續待在這個小店裡。barista是站在一個舞台上,要真正的覺得自己站在舞台上,不是只是提供咖啡而已,是尊貴的提供咖啡,因為我要做出這樣的一杯咖啡給妳,我要跟你繼續聊更多咖啡,我要幫助你解答更多咖啡的問題,都是我經年累月的累積成長所來的,不是我去google我就可以打出這篇文章並對那些演講起共鳴,不是我都不思考不檢討,就可以得到我現在在多倫多的這份工作。有時候,自己有沒有辦法站在舞台上,只是自己有沒有察覺,自己是站在舞台上。更重要的是,即便你一直認為自己還不夠能力站在舞台上,你也要挺起胸,站上去,因為佔久了,一定就是你的。為什麼會講到這裡呢,因為我的老闆就是挺著胸站穩穩的,把一切都「騙」過去了。如果你又有能力,就更值得站穩來。另外,關於james提到的經驗知識,太認同不過了。我從大一開始在星巴克不停接觸咖啡的經驗,我必須自信的說,不是假的,而我也持續學習跟累積,這條路根本沒有盡頭。

對了,演講內容也提到現在人在社群網站上的一切,也都有可能成為雇主評斷你的方式,那我這些文章,應該有加分作用吧,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